2021年12月,根据甘肃省爱卫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卫生城市、县城、乡镇、村、社区和单位标准(2016版)及其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甘爱卫发〔2016〕6号)有关规定,经各市州爱卫办考核申报,省爱卫办综合审定,2021年度拟命名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等167个乡镇为“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西北新村等514个村为“甘肃省卫生村”;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等 104 个为“甘肃省卫生社区”。 |
因域内殷家沙泉喷涌而得名。按:原名店子新沟,后为“涌泉农业合作社”、“涌泉大队”;1981年3月因县内地名重复而改名“清泉”。解放前属西店乡第二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店子闸乡(9乡)四、五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集泉乡建涌泉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属总寨公社北沟大队;1965年从“北沟”析出新立“涌泉大队”;1966年11月改为“胜利公社十大队”;1971年……。 |
原名“北沟”,因“东洞子坝”北沟灌区而得名;1981年3月因县内地名重复改名“北湾”,命名后因群众复议随“公社”名,取名“东洞”。1949年前属西店乡的1个保;1949年10月属西店区(6区)北沟乡(7乡);1953年10月随乡划属新立的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东洞乡”为“红星高级农业合作社北沟分社”;1958年9月改称“东洞公社北沟大队”;1966年11月改称“星火……。 |
原属东一村和东三村,2006年3月肃州区人民政府将“东一村”和“东三村”合并,冠名“屯升村”。改屯升科,即“屯田户”改升为“科田户”,以减轻赋税。1949年前属河东乡第二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东区(9区)东渠乡(2乡)的一、三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新立的屯升乡,并建“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分属屯升公社东一大队和东三大队;1966年11月分属前锋公社的“东风大队……。 |
明正统3年(1438)代称“井田庄”;清代后期称“营尔”,相传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部平定“肃州回乱”在此扎营而得名。按:左宗棠平定“肃州回乱”曾先后在“井田庄”、“乱堌堆”、“黄草坝”扎过大营,即今肃州区上坝镇的营尔、总寨镇的三奇堡、泉湖镇的营门。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总寨区(7区)营尔乡(1乡)第一行政村;1955年11月“新沟”、“小沟”两乡并入时称“营尔乡营尔农业合作社营尔分社”;19……。 |
四坝沟旧含北大沟坝、罗泉坝、南水沟坝、三水沟坝四个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四坝乡第一、第二行政村;1955年10月撤区并乡时称″四坝乡四坝农业合作社″、″山水沟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分属泉湖公社″四坝大队″、″三水沟大队″;1961年6月划入新建的″花寨公社″;1965年6月随社划入泉湖公社时将″三水沟大队″并入,时辖11个生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红卫大队″;1971年2月……。 |
因域内有一座喇嘛僧墓塔林立的“塔尔寺”得名。按:此地在明弘治前尚属滩涂,弘治年间肃州官府安插关外黄番薛耀部在此驻牧,藏传佛教喇嘛塔寺院落户肃州黄番驻地,大多在清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故“塔尔寺”应属明末清初的产物。此寺及塔群(13座逝世僧墓塔)在1968年拆毁,现无踪迹可寻。1949年前属西南乡第六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塔寺乡(6乡)3个行政村;1953年10月随乡划归新立的城郊……。 |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为西沟,西峰两个初级社.1961年分为西沟大队,1966年改为红旗大队,后又改为朝阳大队,1972年恢复西沟大队,1983年3月金塔县实行分置,设人民公社为乡,设生产大队为村,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改为西沟村民委员会,管辖5个小组,沿用至今。西沟村……。 |
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东方一颗明亮的卫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东星初级社。1961年将红光大队分为阇门,东星,红光三个大队,1972年恢复东星大队,1983年3月金塔县实行分置,设人民公社为乡,设生产大队为村,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改为东星村民委员会,管辖8个小组,沿用至今。东星村……。 |
在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境内的茫茫沙漠里,有一眼古泉,当地人称大泉,大泉周围是平坦的沙地,开发羊井子湾时,把此地命名为大泉湾村。自1995年羊井子湾乡成立后,随之成立大泉湾村民委员会,辖6个村民小组,沿用至今。大泉湾村……。 |
因该村环绕汉代会水县城东古城和西古城故遗址而取名。自1995年羊井子湾乡成立后,随之成立双古城村民委员会,辖9个村民小组,沿用至今。双古城村……。 |
依据自然地理水系分段取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组建两个初级社.1961年分为头分、四分、五分、光明、新沟五个大队,1966年改为红卫大队,1972年恢复四分大队,1983年3月金塔县实行分置,设人民公社为乡,设生产大队为村,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改为四分村民委员会,管辖6个小组沿用至今。四分村……。 |
因此地下水位较低,土地碱性化严重,长期积水呈黄色,村民出行受阻,为此修建一座桥,取名黄水桥。1958年9月花海公社成立后村级为黄水桥生产大队。1983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成立花海乡,同时,在村级建立了农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取代了原来的生产队。2004年合村并组,即为黄水桥村,设黄水桥村村委会。黄水桥村……。 |
即以花海镇农业灌溉的南水渠而得名。1958年9月花海公社成立后村级为生产大队,1983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成立花海乡,同时,在村级建立了农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取代了原来的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取代了原来的生产队。2004年合村并组,将南渠村、条湖村合并为南渠村,设南渠村村委会。南渠村……。 |
原名西村子,因湖泊湿地较多,因而改名为西湖村。解放后历设赤金人民公社西湖大队,后撤乡建镇。解放后玉门县成立村级生产大队,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规定重新建立乡,同时,在村级建立了农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西湖大队更名为西湖村村委会,取代了原来的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取代了原来的生产队。2004年合村并组时将原有……。 |
清兵征讨西域吋,八旗子弟中正红旗和镶红旗所在的驻扎地。1955年与垦场乡合并,改为红旗乡,1956年建夹沟、上泉、下泉、红旗4个初级社,同年底成为红旗高级社,1958年6月并入二道沟乡,同年11月属玉门镇公社柳河管理区为红旗大队;1961年改为柳河公社红旗大队,1982年撤社建乡时为红旗村至今。红旗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