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2021年度甘肃省卫生村(社区)[9]

2021年度甘肃省卫生村(社区)[9]

  2021年12月,根据甘肃省爱卫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卫生城市、县城、乡镇、村、社区和单位标准(2016版)及其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甘爱卫发〔2016〕6号)有关规定,经各市州爱卫办考核申报,省爱卫办综合审定,2021年度拟命名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等167个乡镇为“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西北新村等514个村为“甘肃省卫生村”;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等 104 个为“甘肃省卫生社区”。
  以梅家寨以北的沟渠命名。民国时期属永宁乡六保。解放初梅北沟上半部属五区一乡,下半部属三乡。土改时上半部属七区一乡,下半部为八区四乡第二行政村。1956年撤区后划入新宁乡。合作化时组建五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转为第九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1959改为清河公社永宁大队梅北生产队。1961年划为朱王堡公社梅北大队。“文革”中改名东方红公社永进大队,1968年恢复原名。1983年政社……。
  因地处鞍子山前坡地,三庄相连而得名。民国时属宁远乡四保。解放初为四区三乡第一行政村。土改时属五区三乡。合作化时属三堡乡。1955年组建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卫星公社。1959年改为金川公社宗家庄大队上三庄生产队。1961年划分为宗家庄公社上三庄生产大队。1965年并入河西堡公社。1967年“文革”中改名上游大队,1970年恢复原名。1983年政社分设后设……。
  因地处青山坝下游低洼处而得名。民国时属宁远乡二保。解放初为四区二乡第三行政村。土改时属五区二乡。撤区并乡后,属三堡乡。1955年组建三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合为一个高级农业社。1958年公社化时属卫星公社。1959年改为金川公社河西堡大队下洼子生产队。1961年划分为河西堡公社下洼子、三坝沟两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下洼子大队。1967年“文革”中改名胜利公社跃进大队,1970年恢复原名。1……。
  建村后沿用辖区内自然村“西庄子”之名。民国时属宁远乡二保。解放初为四区二乡第二行政村。土改时属五区二乡。撤区后并入三堡乡。1955年组建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社。1958年属卫星公社。1959年改为金川公社河西堡大队西庄子生产队。1961年划分为河西堡公社吴家庄、西庄子两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西庄子大队。1967年“文革”中改名胜利公社红星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1983年政社……。
  因明洪武时筑堡驻军防守,取永远安宁之意,故名。明代前已有人定居耕牧。围绕明初所建城堡渐成村落,有赵家庄、胡家沙坡、曹家台子、赵家磨湾、吴家磨庄、马家庄等。明、清时隶属于永昌卫(县)宁远堡,驻兵防守。民国时为永昌县宁远乡(区)五保。1949年解放初为永昌县第四(宁远)区三乡。1952年为永昌县第五(宁远)区第六(宁远)乡。1956年1月撤区并乡后属永昌县宁远堡乡。合作化时组建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
  因地处西夹山的山坳和金川河两岸而得名。明代前已形成村落,有下隘门、周家湾(甘草湾)、马家山湾、孟家大湾。明、清时属永昌卫(县)宁远堡(北乡)。民国时为永昌县宁远乡(区)五保。1949年解放初为永昌县第四(宁远)区三乡。1952年属永昌县第五(宁远)区五(龙景)乡。1956年1月撤区并乡属永昌县宁远堡乡,当年由三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并为红旗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乡改为人民公社,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
  因地处宁远坝渠西北的山坳中而得名。明代前已形成村落,有李家岸头、吴家岸头、许家老庄、赵家沙沟、许家新庄、沙沟庙等。明、清时为永昌卫(县)宁远堡西湾。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六保。1949年解放初为永昌县第四(宁远)区四乡。1952年属永昌县第五(宁远)区八(西湾)乡,1953年6月,改为寿国乡。1956年1月撤区并乡后属永昌县宁远堡乡。合作化时组建八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并为东光高级农业合……。
  因地处龙首山西山坡地而名。明初形成村落,有高家闸窝、高家窝铺、田家庄、李家庄、张家庄、红山路口等。明、清时为永昌卫(县)宁远堡西坡。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八保,1949年解放初为永昌县第四(宁远)区五乡。1952年为永昌县第五(宁远)区第十一(西坡)乡。1956年1月撤区并乡后属永昌县西坡乡。合作化时组建五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转为新庄子、永丰、红山路三个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乡……。
  龙源村原名旧沟,因古老的旧渠沟而得名。现以金川河下四分沙河的水汇聚盘绕而过且与东面的龙口相呼应,改名为龙源村。明洪武时始有人耕牧,后农户渐多,形成聚居点。有闫家庄、潘家庄、张家庄、姜家庄、陈家庄等,还有古老的张家沟、王家沟、周家沟、闫家沟等几条土沟。明、清时隶属于永昌卫(县)宁远堡。乾隆时核定水利三案属“雨水”案灌溉地域。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第九保。1949年解放初属永昌县第四(宁远)区第六……。
  原名尚家沟,以最早开垦姓氏为地名。现以村内有沙井文化时期三角城遗址而更名三角城村。明洪武时始有人耕牧,后农户渐多,陆续形成以郭、李、闫、姜、周、潘、聂、马等姓氏为名的庄、院。明、清时隶属于永昌卫(县)宁远堡。乾隆时核定水利三案属“黄毛”案灌溉地域。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第九保。1949年解放初属永昌县第四(宁远)区第六乡。1952年10月,属永昌县第六区陈家沟乡。1953年6月属永昌县第六区新……。
  原名上小沟,因此地处新开小沟上段而得名。现以龙首山季节性水及金川河的河水,汇聚戴家沙河穿经村落,在河畔上有古老的小沟寨子而更名龙寨村。明末清初始有耕牧,多为游牧,流动性耕种。清康熙时,垦植农户见多,逐渐形成村落,有古老的小沟寨子、戴家沙沟庄、杨家庄、李家庄、高家庄、马家庄、姚家庄、王家庄等,隶属于永昌卫(县)宁远堡。乾隆时核定水利三案属“雨水”案灌溉地域。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第九保。1949……。
  龙口村原名赵家沟,以最早开荒者姓氏得名。现以村南有龙口山而更名龙口村。明洪武时始有人放牧,后耕牧农户渐多,逐渐形成村落,有上、下寨子及以早期开垦者魏、张、高、方、樊、刘、王等姓氏为名的庄、院和沟渠。明、清时隶属于永昌卫(县)宁远堡。乾隆时核定水利三案属“惊蛰”案灌溉地域。民国时属永昌县宁远乡(区)第九保。1949年解放初属永昌县第四(宁远)区第六乡。1951年6月,属永昌县第四(宁远)区第七乡。1……。
  因地处″丰乐河″河西旧渠道——″头坝″第三截水道上游而得名。1949年前属河西乡第四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头坝乡(5乡)二、三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金佛寺乡,属″光明高级农业合作社″二、三、四分社;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光明大队″;1965年改称″上三截大队″;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光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8个生产队;1983……。
  相传古时候村西讨赖河畔有一对鸳鸯在水潭嬉戏,故将水潭命名为″鸳鸯池″,1953年7月在此设乡即取名″鸳鸯乡″。1949年10月建政时属金塔县金大乡第十行政村;1953年7月划归酒泉县后与临水区闇门乡的三、四行政村合建鸳鸯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闇门乡并入;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鸳鸯池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永新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
  因地处红水河洪水坝第三道闸口——店子闸灌溉区域而得名。1949年前属西店乡第二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西店区(6区)店子闸乡(2乡)1、2、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集泉乡;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北沟大队;1966年11月改为″胜利公社十一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1年3月改为″店闸大队″;1983年3月为总寨乡″店闸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原1……。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