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机”系彝语“博基”,“博”意为山,“基”意为前面,即山前的开阔地。因此地后面是高大的龙王山,《镇雄州志》写作“播箕”。1931年小学校长蔡儒章建议取活泼生机之意改写,得名波机,片名。1951年设泼机乡;1969年更名为泼机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泼机大队;1984年更名为泼机乡;1989年更名为泼机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泼机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泼机村……。 |
因原灌溉母享镇大部分农田的两条沟渠贯穿全境,故名堰沟,片村名。1951年设堰沟乡;1969年更名为堰沟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堰沟大队;1984年更名为三合乡;1989年更名为堰沟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堰沟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堰沟村……。 |
因境内有一弯曲的常流水沟,故名湾沟,生村名。1951年设湾沟乡;1969年更名为湾沟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湾沟大队;1984年更名为湾沟乡;1989年更名为湾沟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湾沟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湾沟村……。 |
因村后两山间的峡谷似槽形,故名后槽,片村名。1951年设后槽乡;1969年更名为后槽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后槽大队;1984年更名为后槽乡;1989年更名为后槽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后槽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后槽村……。 |
因境内有一壁石灰岩,约十华里长,故而得石里。于1951年设石里乡;1969年更名为石里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石里大队;1984年更名为石里乡;1989年更名为石里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石里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石里村……。 |
亳都系彝语地名,“亳”意为山,“堵”意为洞,即有山洞的地方,因彝语译音为“亳都”,故而得名亳都。片村名。1951年设亳都乡;1969年更名为亳都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亳都大队;1984年更名为亳都乡;1989年更名为亳都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亳都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亳都村……。 |
“博”意为山,“尼”意为坪子,即山间坪子地,因彝语译音为“簸笠”,故而得名。于1951年设簸笠乡;1969年更名为簸笠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簸笠大队;1984年更名为簸笠乡;1989年更名为簸笠村公所;2000年更名为簸笠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簸笠村……。 |
因此地曾有一棵大树,春天开花,花絮下垂似毛笔尖,故而得名笔花。1951年设笔花乡;1969年更名为笔花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笔花大队;1984年更名为笔花乡;1989年更名为笔花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笔花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笔花村……。 |
据传:因此处有一股清泉出洞,村民称出水时疑似龙在洞内活动,故而得名龙洞。片村名。1951年设龙洞乡;1969年更名为龙洞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龙洞大队;1984年更名为龙洞乡;1989年更名为龙洞村公所;2000年更名为龙洞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龙洞村……。 |
因此地处原始森林正中地带,故名林正。1951年命名为林正农业合作社;1969年更名为林正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林正大队;1984年更名为林正乡;1989年更名为林正行政村;2000年各方面为林正村民委员会。自得名后沿用至今。林正村……。 |
因“雨萨”是彝语“吕萨”的变音,吕萨为一家彝族的名号。因此地曾是彝族雨萨居住之地,得名雨萨,片村名。1951年命名为雨萨乡;1969年更名为雨萨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雨萨大队;1984年更名为雨萨;1989年更名为雨萨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雨萨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雨萨村……。 |
因此地地处偏远山区,文化落后,命名时政府希望此处出人才,故得命名仕里,片村名。1951年命名为仕里乡;1969年更名为仕里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仕里大队;1984年更名为仕里乡人民政府;1989年更名为仕里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仕里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仕里村……。 |
因此地山岩缝隙间,常有野蜂筑巢,名蜂岩,后误书写成风岩。1951年设风岩乡;1969年更名为风岩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风岩大队;1984年更名为风岩乡;1989年更名为风岩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风岩村民委员会,自得名后沿用至今。风岩村……。 |
因此地是山间沟壑,曾以种植菜子为主,故名菜子沟。1951年设菜子乡;1969年更名为菜子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菜子大队;1984年更名为菜子乡;1989年更名为菜子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菜子村民委员会。自得名后沿用至今。菜籽沟村……。 |
因“熊贝”系彝语“熊波”的变音,“熊波”为一家彝族的名号,该地为熊波家居住的地方。1951年设硝林乡;1969年更名为硝林管理区;1978年更名为硝林大队;1984年更名为硝林乡;1989年更名为硝林行政村;2000年更名为硝林村民委员会。自得名后沿用至今。熊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