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处一山包,此地核桃、油桐和杂林茂密,满目青翠,得名“青山包”。清时属上五甲。1939年属七区。1950年属五区寿屏乡;1951年属五区新寨乡;1952年属五区设青山乡;1953年属五区新寨乡;1958年属五区红星人民公社新寨管理区;1961年属小河区新寨公社;1962年属新店区设青山公社;1970年属新店公社称青山大队;1982年仍属新店公社改为青山包大队;1984年属新店区称青山包乡;198……。 |
因此地过去出产燕麦,得名“麦坪”。清时属六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四区肇勋镇;1951年属四区药六乡;1952年属四区设麦坪乡;1958年属四区药峰人民公社麦坪管理区;1961年属荞麦地区称麦坪公社;1970年属荞麦地公社称麦坪大队;1984年属荞麦地区称麦坪乡;1988年属荞麦地乡称麦坪行政;2000年属荞麦地乡称麦坪村民委员会;2003年属荞麦地镇称麦坪村民委员会;2006年属药山镇……。 |
因本村面积大于相邻的其他村庄,故称“大村”。清时属六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肇勋镇;1951年属四区药六乡;1952年属四区设大村乡;1958年属四区药峰人民公社称大村管理区;1961年属荞麦地区称大村公社;1970年属荞麦地公社称大村大队;1984年属荞麦地区称大村乡;1988年至今属荞麦地乡称大村行政村;2000年属荞麦地乡称大村村民委员会;2003年属荞麦地镇称大村村民委员会;20……。 |
因原名杨家大园子,后简化称“大园”。清时属六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四区肇勋镇;1951年属四区六乡;1952年属四区大园乡;1953年属四区药六乡;1958年属四区药峰人民公社药六管理区;1961年属荞麦地区设大园公社;1970年属荞麦地公社称大园大队;1984年属荞麦地区称大园乡;1988年属荞麦地乡称大园行政村;2000年属荞麦地乡称大园村民委员会;2003年属荞麦地镇称大园村民委……。 |
因取大村与付家村之首字命名,名大付,习写为“大富”。清时属六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四区肇勋镇;1951年属四区发泥乡;1952年属四区称大富乡;1958年属四区战斗人民公社称大富管理区;1961年属荞麦地区发泥公社;1962年属荞麦地区称大富公社;1970年属荞麦地公社称大富大队;1984年属荞麦地区称大富乡;1988年属荞麦地乡称大富行政村;2000年属荞麦地乡称大富村民委员会;20……。 |
因1918年发洪,山岩垮塌,河被阻断,一巨石横跨河面,得名“天生桥”。清时属六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四区肇勋镇;1951年属四区发泥乡;1952年属四区设天生乡;1958年属四区战斗人民公社称天生管理区;1961年属荞麦地区发泥公社;1962年属荞麦地区称天生公社;1970年属荞麦地公社称天生大队;1984年属荞麦地区称天生乡;1988年属荞麦地乡称天生行政村;2000年属荞麦地乡称天……。 |
因本村从前人少,居住集中,得名“小村”。清时属六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四区肇勋镇;1951年属四区药六乡;1952属四区大村乡;1958年属四区药峰人民公社称大村管理区;1961年属荞麦地区大村公社;1962年属荞麦地区设小村公社;1970年属荞麦地公社称小村大队;1984年属荞麦地区称小村乡;1988年属荞麦地乡称小村行政村;2000年属荞麦地乡称小村村民委员会;2003年属荞麦地镇……。 |
因1958年在此办过畜牧场,得名“羊场”。清时属六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四区肇勋镇;1951年属四区发泥乡;1952年属四区羊湾乡;1953年属四区发泥乡;1958年属四区战斗人民公社发泥管理区;1961年属荞麦地区发泥公社;1962年属荞麦地区设羊场公社;1970年属荞麦地公社称羊场大队;1984年属荞麦地区称羊场乡;1988年属荞麦地乡称羊场行政村;2000年属荞麦地乡称羊场村民委……。 |
因“座脚”彝语称“佐脚”,一家彝族的姓氏,得名“座脚”。清时属六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肇勋镇;1951年属四区发泥乡;1951年属四区设座脚乡;1958年属四区战斗人民公社称座脚管理区;1961年属荞麦地区称座脚公社;1970年属荞麦地公社称座脚大队;1984年属荞麦地区称座脚乡;1988年属荞麦地乡称座脚行政村;2000年属荞麦地乡称座脚村民委员会;2003年属荞麦地镇称座脚村民委员……。 |
因山形似鸡罩,音变而得名“吉兆”。清时属四甲。1939年至1950年属四区华霖镇;1951年属背风乡;1952年属七区背风乡;1958年属七区前进公社背风管理区;1961年属共和区背风公社;1962年属崇溪区称吉兆公社;1970年属崇溪公社称吉兆大队;1984年属崇溪区称吉兆乡;1988年属中寨乡称吉兆行政村;2000年属中寨乡称吉兆村民委员会,自得名以来沿用至今。吉兆村……。 |
因地处一大山岩脚,得名“岩脚”。清时属四甲。1939年属八区。1950年属华霖镇;1951年属小河乡;1952年属二区称岩脚乡;1953年属一区称岩脚乡;1958年属一区金江公社称岩脚管理区;1961年属复兴直属公社;1962年属新华区称岩脚公社;1970年属新华公社称岩脚大队;1984年属新华区称岩脚乡;1988年属中寨乡称岩脚行政村;1990年岩脚村公所驻地由“岩脚”搬迁至“王家坪子”;200……。 |
因取仁义和睦之意,得名仁和。1950年起属第二区艾田乡;1958年起属艾田公社仁和管理区;1962年起属艾田区仁和公社;1970年起属艾田公社仁和大队;1984年起属艾田区仁和乡;1988年起属艾田乡仁和行政村;2000年7月改艾田乡仁和村民委员会;2006年2月改盐井镇仁和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仁和村……。 |
因本村地块平整,水田居多,广产稻谷,得名水田。1950年起属盐津一区水田乡;1958年起属城关公社水田管理区;1962年起属城关区水田公社;1970年起属城关公社水田大队;1984年起属城关区水田乡;1988年起属盐井镇水田办事处;2000年7改盐井镇水田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水田村……。 |
因位于轿顶山发源的两条小河交汇处,故称岔河。1962年起为岔河公社;1970年起为岔河大队;1984年起为岔河乡;1988年起为岔河行政村;2000年7月改为岔河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岔河村……。 |
因地势较平坦,日照较长,故名太阳坪,简称太平。1962年起为太平公社;1970年起为太平大队;1984年起为太平乡;1988年起为太平行政村;2000年7月改为太平村民委员会。自得名沿用至今。太平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