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2020年淘宝村[22]

2020年淘宝村[22]

  如今,淘宝村已经广泛分布于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福建省、河南省、湖北省、天津市、北京市、江西省、安徽省、上海市、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辽宁省、山西省、云南省、吉林省、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甘肃省。2020年上半年,淘宝村已超过5000个。
  原属容卿,由“赤坑”和“水坑”合并而成,以毗邻灵秀山而得名。  赤坑 东与大仑相望,南与塘园相邻,西与强房连接,北与古宅交界。因村前有一片地势低洼的坑地,村后又有一个小赤土埔而得名,雅称“策卿”。  水坑 东与塘园相望,南与彭田相交,西依灵秀山,北与二房为邻。因有一片地势低洼、常年积水的坑地,乡民在此建居而得名。           (张德伟)……。
  包括“前廊”、“古宅”、“洋下”3个村落,距灵秀镇区1.5公里。    东边与凤里的华南连接,南边与古宅相望,西边与灵狮交界,北边与华山为邻。因地处成片溪滩,自然地貌形似走廊而得名。  前廊蔡氏一部分由山兜(华山)、一部分由古宅迁来定居,陈氏由晋江金井福全迁来定居。  古宅 早期亦称“许宅”。“古宅”系其俗称。东边与洋下相连,南边与灵山相望,西边与灵狮交界,北边与前廊为邻。因蔡氏始祖“博卿公”在北……。
  原名山兜。东边与前廊相望,南边与灵狮连接,西边与晋江荆山交界,北边与茂厦为邻。由于依临大北山,村民依山建居而得名。又因山地上有层层的云母片,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闪闪的金光,古时故称“金山”。原隶属前廊,后独立为“华山”。位距灵秀镇1.5公里。山兜蔡氏始祖,明朝时由龟湖郑厝迁来定居。  大北山 原名“大鸟山”。位于华山北面。主峰海拔84.7米,山体由沙、泥岩、红土组成,植被小杂木为主;因是军事要地,-上……。
  雅称“锦塘”、“锦堂”。东边与庵前相望,南边与塔前、茂厦连接,西边与晋江塘市交界,北边与玉浦一里相隔为邻。曾有一港道(后垵澳)通往泉州湾,西侧又有泉州南门外著名的七首塘之一“洑田塘”,故取名“港塘”。  港塘原先有乡官厝、里透、后垵、东庭、欧厝、庄厝、黄厝、蔡厝等村落。姓氏有陈、张、王、欧阳、庄、黄、蔡等,后来欧阳氏、庄氏、黄氏、蔡氏等逐渐外迁,如今尚有三大姓氏:陈氏始祖在元末明初由河南省固始县颍……。
  村在一片大松树茂艳不衰,王氏分部分族在此地定居,取其意称“茂厦”俗称茂下。茂厦村村民委员会,是由茂厦村村民选举产生的,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明清时期属十九都,1953年属塔前初级合作社,1990年属灵秀镇,2000年设茂厦村委会。俗称“茂下”。东边与庵前相望,南边与塔前连接,西边与晋江塘市、荆山交界,北边间隔香江路与港塘为邻。村落依临在一片茂盛树林建居而得名,又因……。
  亦称“长园”。位于灵秀山东麓的低洼塘地,东边与钞坑相望,南边与彭田连接,西边与灵峰交界,北边与灵山相邻,为灵秀镇政府所在地。村民在塘畔成片的园地建居而得名。塘园有黄、蔡两大姓氏。黄氏乃泉郡黄守恭之后裔,蔡氏系洋坑(容卿)迁来定居。  塘园宋代石塔 位于村北。北宋年间,建有一座玄坛宫(今已重建)。石塔乃玄坛宫的驱邪镇煞之塔,为石构三层方形实心塔,高3.76米,底座边长2米。每面雕刻着力士承托图。第三……。
  原名“平田”。其东与加曾寨相连,南与晋江东茂交界,西与晋江湖内相望,北依灵秀山。相传隋唐时期,原是沼泽海滩地,潮水一退,整个地面犹如一片平平的耕田而得名。后因“平”的闽南方言与“彭”谐音,故改为“彭田”。又因后面依临一山,其状似一鹏鸟,故也有“鹏山”之称。辖“彭田”、“加曾寨”2个村落。  加曾寨 东边与钞坑相望,南边与晋江火辉埔连接,西边与晋江湖内交界,北边与大仑分界为邻。清咸丰年间,蔡、林、李……。
  东边与晋江龙湖历山相望,南边与晋江梧坑交界,西边与大仑相连,北边间隔南环路与林边为邻。距灵秀镇区2.5公里。钞坑现有1000户,人口3680人。  钞坑包括“旧钞”、“新钞”、“西溪”及“新墩”4个角落。  旧钞 原名“蔡坑”。系元末明初由蔡氏族人择于坑地建居而得名,清代初年,颜氏由永春桃园迁来定居。由于出洋谋生者甚多,经济日趋好转,村民逐渐富裕,故而改为“钞坑”。  新钞 由旧钞坑部分村民迁于宽……。
  亦称“雁塔”。其东边与五星庵前、龙华交界,西边与华山相望,南边与古宅连接,北边与茂厦、港塘为邻。  塔前王氏始祖王均畴随王审知入闽,自明朝洪武年间开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600多年前,一个姓王的货郎到塔前做买卖,由于生意不错,货郎就在塔前定居下来。那时,居住在塔前的是张氏族人。据传,塔前的一侧是海湾,王氏族人在原来的一座古石塔(古航标)前面海湾冲积平原上建居而得名。货郎到了塔前以后,王……。
  塘后村位于龟湖塘之后,故自南宋时即依地理特征,取名“塘后”。辖塘后、东茂、梧园3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塘后。塘后黄氏传至六世四郎公,延请一地理先生勘察地形,选定乡中“水尾庵”之后及西边作为黄氏聚居之地。此后,黄氏家族振兴,遂改“水尾庵”为“集福堂”。“集福堂”从此成为村中著名历史古迹,并逐渐演变成为一处新的地名。“集福堂”奉祀玄天上帝,于清代随着黄氏族人迁徙台湾而传入鹿港。东茂 原本村落四周树林茂密……。
  位于龟湖塘岸边,故自宋代以来即取名“塘边”。村中有一古迹,名叫“龙泉岩”,亦名“塘边岩”,据乾隆版《泉州府志·乐善传》记载,宋末元初,祥芝大堡慈善家刘君辅曾捐资重修。现塘边村中尚保存一座宋代建筑风格的石塔,可见“塘边”地名由来已久,且富有文化内涵。宋代,济阳蔡氏迁居于此。以村落频临龟湖塘,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意,称“龟湖”为“龟水”,取“龙渊”为“塘边”雅称,该族也因此称为“龙渊蔡氏”。据清……。
  元初,晋江安海黄姓迁居于仑山之后,故取名“仑后”,雅称“仑峰”。 辖仑后、院后两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在仑后。院后 该地原有一座著名寺院“布金院”,村民在寺院后面空地建屋居住,故取名“院后”。村落附近小山丘亦名“院后山”,又称“圆厚山”。清代《仑峰黄氏介石房谱》记载,仑后五世祖黄妈奴卒于明天顺六年(1462年),葬于“本处圆厚山”。据乾隆版《泉州府志·寺观志》记载,布金院位于晋江县二十四都仑后,原名“……。
  因位于象畔塘之前,故取名“塘头”。辖塘头、后厅两个自然,村委会设在塘头。雅称“龙塘”。宋代太原王氏一支迁居于此,称为“龙塘王氏”。民国《茂夏王氏族谱》记载,“开闽三王”王审邽后裔一支于宋代迁居“晋江县之锦塘茂夏里”。三世祖均畴公,“出赘二十四都龙塘乡吴良二家。吴氏无出,又娶周氏,生五子,开族龙塘,至今子孙昌茂”。明初,陈江(陈埭)倪氏迁居塘头。民国《龙塘倪氏家谱》记载,陈江倪仲泰,“成化八年(14……。
  位于玉澜浦下游而取名“下浦”,又称“浦内”,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雅称“玉浦”、“玉澜”。宋元之时,苏氏、高氏、金氏等聚居于此。元末明初,龙津(莲埭)、莲塘等地蔡氏相聚迁入,称为“玉澜蔡氏”。清代《铺锦新厝黄氏旧谱》记载,黄钟业(1705—1746年),字元舜,“娶二十五都玉澜蔡氏”。明代,又有锦塘(港塘)陈氏一支迁居玉浦,所居之地号称“陈厝”。此外,寿昌宫、无尾宫既是历史古迹,也已演变为……。
  古称“索上”,并在“索”字加上“土”旁或“糸”旁。《康熙字典》记载,加“糸”旁之“索”,与“索”同音同义。“索上”得名由来不详,其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并屡见于清代地方谱牒。《桃源黄氏敦彝堂廷速公派家谱》记载,黄钟祝(1659—1707年),字岳鼎,“妣张氏,名恬娘,号勤素,索上女”。“索上”又名“雪上”。据称古时村落临海,海潮涨落之时,白浪翻滚,犹如“卷起千堆雪”。村民在海滩附近之平地……。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