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山西省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专项规划(2018—2022年)》实施,大力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规范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020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善治示范村建设活动,选树了521个自治组织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范、村“两委”干部优秀的善治示范村。 |
相传唐代时称乐壁。到宋代人们因“乐”字多音,改为岳壁。后到明代又因村庄逐渐扩大,遂将岳壁分为北、中、南三截,该村在中为中截。1958年又改称为岳中。1961年12月,设立岳中生产大队,1984年3月,撤销岳中生产大队,设立岳中村民委员会。岳中村位于平遥县城东南八公里处,岳壁乡政府所在地,平孟公路横窜村中是繁华地区是发展商业的黄金地区。岳中村全村面积三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1870亩,人口2400人,……。 |
东城村位于平遥古城东隅,是平遥教育小区所在地。多年来,东城党支部、村委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兴办交通、兴办教育、建设旅游观光农业园区,不但被山西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评为山西省模范集体,而且已经搭起了蕴藏巨大商机的发展框架。随着东城新村开发规划的逐步实施,本村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党总支部书记庞海、村委主任乔登峰热烈欢迎有识之士来东城创大业、谋发展,共腾飞。电话:03……。 |
相传古代由薛家庄与靳家庄合为薛靳村。后于1962年以村中空地为界,又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在南,故改名为南薛靳。1962年,设立南薛靳生产大队,1984年3月,撤销南薛靳生产大队,设立南薛靳村民委员会。南薛靳村位于香乐乡境内,地处平遥县汾河西岸5公里汾屯线北侧,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全村总户数325户,人口889人,有耕地2389亩,劳动力387人,玉米种植面积占到总面积的98%,玉米种植是全村的主导产……。 |
《平遥县志》载:“来城在县西三十五里,按旧经云:后汉来歙筑之以御冠故名。《平遥县志》又云:“来城俗称罗城,来罗音相近,代远年湮土人未能深考故读。传说:罗城附近有羌城,羌城为寨。罗城为口,古代屯军之地。1961年12月,设立罗城生产大队,1984年3月,撤销罗城生产大队,设立罗城村民委员会。香乐乡罗城村地处汾河西沿,距县城20公里,人口926人,劳力590人,现有耕地2700亩,大部分为水浇地,主要……。 |
义棠镇西堡村位于义棠镇东部,紧靠108国道和西外环路,与市区相连。全村人口900人,劳动力500人,耕地面积900亩,人均纯收入4500元以上,2007年成为介休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村民主要以劳务输出、企业上打工为收入来源。近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畅通路桥有限公司的大力帮助下,全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村支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
大褚屯村位于介休市东南,距市中心约9公里,全村总人口823人,总户数247户,耕地824亩,人均收入4505元。大褚屯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七人,党支部书记郭茂岱,村委主任梁崇昌,党员一共37名,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加强组织建设和发挥两队伍作用。建立健全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各项组织机构,做到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两委班子成员强化齐全。实行规范化管理,发挥党员队伍、村民队伍作用。同时以……。 |
顺城关村,顾名思义,是顺着城墙的一道关,原本是介休旧城北靠城墙的一条街。由于后来的行政规划,又包括了文家庄、胡家园另两条街,而后统称顺城关村。随着历史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的进步,城市建设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如今的顺城关村正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已置于整个介休市区的规划发展区域框架之内,人口增多,耕地减少,居住扩散已是不争的现实。我村成立党总支并下设四个支部,全村共有党员140人,村委行……。 |
胡家岭村始建于唐朝,因当时胡姓较多,故名“胡家岭”。该村清代属关厢里,民国时期属第一区(驻城关)玉城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一区(驻城关),1953年仍属第一区(驻城关),1956年属城关镇管辖;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建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为生产大队;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的体……。 |
苏溪村原名“苏期”村,清嘉庆年间,灵石知县王志瀜丁灵石八景,“苏溪夜月”为八景之一,后“苏期”改为“苏溪”村。曾用名为苏期。苏溪村清代属尹方里;民国时期属第二区(驻静升),苏溪村为编村,辖6村,15闾、65邻、365户;1949年属第三区(驻静升);1953年仍属第三区(驻静升)苏溪乡;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我国全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撤乡……。 |
马和村位于县城东12公里处,北面紧邻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和108国道,东南面背太行支脉太岳山,祁临高速公路侧村而过,西面毗邻本县翠峰镇,全村共有32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800人,非农人口400人,耕地面积4780亩,全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且土地肥沃、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近几年来,我村在县、乡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紧紧抓住新农村……。 |
北庄村基本情况 北庄村位于夏门镇北山,辖区内有1个自然村,全村共 192 户,448人,男女劳力338人,有一处卫生所,拥有耕地面积1680余亩,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种植玉米。新一届支部村委成立以来,致力于解决全村移民安居工程,为老百姓安居乐业、增强农村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北庄村在历史上曾有多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和牺牲,如今人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当中。……。 |
相传明朝成化年间,太谷县阳邑乡回马村有个张姓老汉因家贫,流浪此地立村,他念念不忘故乡,取名马回,后演变为马会,后有一部分居民移居村南,为区分,以南北命名。该村位于北面,故名北马会。因村委会建于此,故名北马会村民委员会。1949年隶属一区。1958年8月隶属城关公社,成立北马会大队。1984年隶属城关镇,改名为北马会村民委员会。2001年3月撤乡并镇,隶属箕城镇。北马会村……。 |
水磨头村位于北寨乡西南,临榆北公路,距县城6公里,现有113户,342人,党员12人,村民代表5人,耕地面积311亩,人均纯收入3000元。2005年以前,水磨头村是一个一无资源二无产业三无人才的穷村、乱村,换届选举后新一届班子立足现状、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推行“村代会”村治新模式,极大的推进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进程。通过召开村代会,水磨头村最终确立了“蔬菜兴村”的战略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到2……。 |
社城村位于太行山西麓,浊漳岸畔的榆社县城北16公里的社城镇,距晋中市75公里,太原市90公里。是镇政府住地,社城村现由8个自然村组成(社城,河滩,南垴,南社城,以及移民并村后的刘王后,沟儿岭,龙门,道陆)。南起北翟管界,北到沟儿岭掌,长约18公里;东起石片沿与北寨乡接壤,西到后麦山,宽约13公里,占地约186平方公里,人口1600余人,党员63名,耕地1800余亩。不论是人口还是面积都是社城镇最大……。 |
下咱则村位于榆社县东南部,距县城19公里处,建成区位于东郭公路北侧,全村207户,610人,耕地面积1120亩,共有男女劳动力340人,党员36人,两委成员7人。村内现有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所,小学一所,卫生院一所,初具规模的健身场地一个,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配套安装路灯20处。有线电视及电话覆盖全村,有3户家庭安装了宽带,环境质量良好,基本实现美化、亮化、绿化。近几年,“两委”班子成员立足本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