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卫贤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卫贤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3]

据汉初之西有一寒露坑,起名寒潴村。明天顺四年(1460),村内修一龙王庙,塑龙口中含一珠子,故改名含珠。清末冠以姓氏称王含珠。
汉初,在村西有一“寒露坑”,每到夏秋季节,形成了千余亩的大积水坑,直到寒露季节,故曰“寒潴”,俗称寒露坑,以此名村寒潴。后明代建龙王庙,龙王塑像口中含一颗宝珠,故更名为含珠,清代,因卢姓人居多,称卢含珠。
汉初,在村西有一“寒露坑”,每到夏秋季节,形成了千余亩的大积水坑,直到寒露季节,故曰“寒潴”,俗称寒露坑,以此名村寒潴。后明代建龙王庙,龙王塑像口中含一颗宝珠,故更名为含珠,清代,因姜姓人居多,称姜含珠。
汉初,在村西有一“寒露坑”,每到夏秋季节,村北边的雨水汇积于此形成了千余亩的大积水坑,直到寒露季节,积水更多故曰“寒潴”,俗称寒露坑,以此名村寒潴。后明代建龙王庙,龙王塑像口中含一颗宝珠,故更名为含珠,清代,因赫姓人居多,称赫含珠。
明初裴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居尚村之东,故取名东尚村。清道光年间有一裴姓中举居官(裴瑛),改称裴家村。后简称裴村。
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该地北、西、南三面围有土岗,东面平川,像一个龙嘴,村位于此龙嘴中,故名龙口。
明初郭姓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因居尚村之北,故名北尚村。清末以姓改村名为郭庄,因重名,加方位词更名为南郭庄。
东庙岗碑记载:“大元大名路浚邑魏村”。据因居魏村(今高营)之西,故名西魏村。民国十八年(1929)《徐氏家谱序》载:“始祖徐鸾于永乐年间自南京迁至浚邑之西,鄙庄名裴家营”。相传曾因官兵驻扎,以姓改名裴家营。后简称裴营。
明嘉靖年间李姓在此为李小屯李家看坟落户,后发展成村,取名李庄。因重名,更名为卫李庄。
北宋时此处为兵营之地,于姓首迁居于此处,故起名于家营。后简称于营。
金朝天会年间,亦称魏村。村南庙岗碑记有“大元大名路浚邑魏村”之名。民国年间《高氏家谱》载:“始祖本是淇县北阳村人,于宣德年间,因荒乱率长子至浚县西五十里落籍,后以族户广,将原村名改为高营”。
据道光二年(1822)《以备存查碑》(现存姬庄关帝庙)载:公堂原为地方村名。相原为商纣时议事之处,叫宫议堂,简称宫堂。后转称公堂。明初鹿、张、吴、马四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后来形成4条街道,分别称鹿公堂、张公堂、吴公堂、马公堂。1961年以前、后公堂称名,鹿、张、吴三公堂居前,称前公堂。
据道光二年(1822)《以备存查碑》(现存姬庄关帝庙)载:“公堂原为地方村名。”原为商纣时议事之处,叫宫议堂,简称宫堂。后转称公堂。明初鹿、张、吴、马四姓自山西洪洞迁居于此,后来形成4条街道,分别称鹿公堂、张公堂、吴公堂、马公堂。因马公堂居后,故称后公堂。
据明初姬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开店为业,取名姬店。清末村址向南移动约200米,村民以村位居同山之西,改村名为山西。
宋谢庄以姓氏得名。1958年,宋庄和谢庄合称为宋谢庄。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