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村系由老景庄景姓分居于此,故名。 |
元朝中期,这里是赊店经裕州到鲁州、汝州的通商大道,来往行人很多,几个鞑靼人在此经商开店,人称鞑子店。元末虽然鞑人走了,仍叫鞑子店,后人们为书写方便改成了达店。 |
因沟内生长着很多漆树,村以沟名。2017年更名为柒树沟村民委员会。 |
里张湾,明朝中期,小景庄景姓有一张姓长工,因不堪主人折磨,逃到此处结芦垦田,因地处山湾里,故名。2017年更名为张湾村民委员会。 |
明初,庹姓自山西迁此居住,故名。 |
明末,拐河志士李好,聚众反明,占据拐河一带,活动于裕(方城)、叶、唐、泌等地,后依附李自成攻城陷镇。此村系李好聚众时供应食油的油坊所在地,故名。 |
因此村群众系由大康庄分居于此,较大康庄小,故名。 |
明代,原名天明街。在现址东南2公里的鹿角山下,澧河转弯处,是方城通往鲁山,叶县通往南召大道的交叉要冲,集市相当繁茂。清初被水冲毁后,居民向北迁于现址,重新建成一街。因原有四女子在此开店为四女店,而得名“四女店”,后讹为四里店。 |
清初建村时,因这条沟内有座老母庙,故名。而讹名为老魔沟,后群众感名不雅,1984年更名为老模沟。 |
明代这里系天明街南门外的一个小饭店旧址,又是这一带通往方城翻山必经道口,清初天明街被洪水冲毁后,此村幸存,现名外小店。 |
明初,张家为避战祸自安徽逃到此处定居,因有两颗参天大榆树,取名榆庄,后把“榆”讹为“余”,较大的一个村取名大余庄。位于大余庄西边较小的一个村取小余庄。2017年更名为余庄村民委员会。 |
清初建村,因村东侧有一座三官庙,随以庙名村。2017年更名为三关庙村民委员会。 |
清初建庄时,因村中有一个大碾盘,故名。 |
因村北原有一座庙宇(不知建于何时、何名),明初周姓自山西迁来后即住庙内,故人称周庙。 |
明代,村后的山上花果树很多,人称此山为花栗山,因清初建村于花栗山下,即以山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