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光村距周覃镇政府所在地0.5公里,属三都、荔波、独山三县公路交汇处的行政村之一,交通便利。全村共6个村民组4个自然寨204户906人,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
全村耕地面积519.5亩,其中,田470亩,土49.5亩,荒山草坡3600亩,山林1200亩。全村党员19名,初、高中以上学历14人,占71%。后备干部8名,妇女2名,均为35岁以下,初、高中以上学历。村党“两委”班子健全,有一楼一底混凝土村级办公房一栋,有村级积累2.1万元,尚有即将成材的1200亩集体松树林,全村目前种植有经果林2000亩,年出栏生猪900头以上,累计输配母牛257头,产杂交牛犊150余头。全村已修建沼气池45口,实现了水、电、路三通,板光大寨路面已全部硬化,入村大道安装有便民路灯,有153户安装程控电话,98户购置了手机,190户已有电视机、音响等家用电器。
近几年来,村“两委”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学习,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转变观念,完善健全各种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制订目标责任,狠抓经济发展规划的落实等等,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规范了村级管理,密切了干群关系,使村级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效运转,拓宽了群众的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社会风气日益好转,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今后我们将以文明村、小康村为榜样,以党的“十七”精神为指针,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尽快实现小康村目标而奋力拼搏。
|
一、规划区域概况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拉近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南面,东临板光村,南靠水备村、北靠播花村,全村总面积7.4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52公里,村所在地海拔大约69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拉近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芒勇水库灌溉支渠绕村而过,全长总计6.5公里左右,雨水季节基本保证全村各小组的灌溉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矿产资源。 有少量赤铁矿等。 (5)森林资源 1800亩,其中有林地1200亩,灌木林地226亩,未成林造林地263亩,蔬林地90.5亩。 (6)旅游资源 拉近村是周覃镇布依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布依族服饰、有风情旅游观光布依族村庄、有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布依刷把舞等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拉近村有8个村民小组,有252户1226人,劳动力人口667人,主要以布依族为主,占88%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拉近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非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经果林、蔬菜为龙头,养殖以养牛、养猪为亮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0元,人均粮食490公斤,人均耕地0.7亩,户均林地面积6.5亩,户均养牛二头,猪二头,户均生产土花布机床0.8台。较有特色的产品有优质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仔猪、民间传统工艺生产的土花布、周覃米酒、黑糯米酒,酒类大多为自酿自用。 经济总收入586万元中,其中,种植业283万元,养殖业195万元,林木林果业58万元,经商30万元,劳务12万元,其他8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二元杂交母猪生产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拉近村有远程教学点一个,村级卫生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综合办公室一个,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一个,无村级小学和幼儿园。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于2006年已初具规模。 (5)土地利用状况 拉近村总面积为13411亩,2005年年末至2006年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519.5亩,其中灌溉水田470亩,旱地49.5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85%左右。 2、园地:1100亩。主要品种为经果林及副产品。 3、林地:1200亩,其中有林地650亩,灌木林地250亩,未成林造林地200亩,蔬林地100亩。 4、牧草地:5260亩。 5、建设用地:55亩。 6、交通用地:30亩。 7、水域:河流20亩。 8、未利用地:6000余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519.5亩,靠小山塘、小水沟、芒勇水库支渠灌溉占80%以上,基本保证了应有的灌溉效益。生产条件基本较好,大寨寨脚有排洪沟,受水灾抵御有保证,抗自然灾害能力相对全镇较好。 (2)交通 全村8个组已通公路,拉近大寨路面已硬化。但通往其它5个组的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2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村。 (4)供排水 寨内有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还存在一定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尚未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布依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拉近村总人口12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6.5‰;文盲半文盲人数25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5%;小学文化程度人数850人,占总人数比例69.3%;初中文化程度人数43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84人,占总人数比例的6.8%,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8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拉近村目前无村级小学。全部学前幼儿、小学生都到播花深港小学、周覃中心小学等学校就读。 |
一、规划区域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新各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北面,北临三洞乡,南邻新合村,总面积7024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47公里,村所在地海拔大约72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新各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登交水库位于村上游,全年基本保证全村各小组的灌溉用水。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旅游资源 新各村是周覃镇水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水族服饰、主要民族节日以端节为主。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新各村有7个村民小组,有182户952人,主要以水族为主,占95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新各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非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养殖以养鹅、林下养鸡为亮点。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40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3070元,人均粮食470公斤,人均耕地0.6亩,户均林地面积6.27亩,户均养牛二头,猪二头。 经济总收入290万元中,其中,种植业150万元,养殖业70万元,林木林果业30万元,经商10万元,劳务30万元,其他10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养鹅、林下养鸡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新各村有远程教学点1个,党员活动室1个,综合办公室1个,村级小学一所。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 (5)土地利用状况 新各村总面积为10826亩,2006年至今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990亩,其中灌溉水田358亩,望天田50亩,旱地632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95%左右。 2、园地:500亩。主要品种为经果林及副产品。 3、林地:1030亩。 4、牧草地:960亩。 5、建设用地:45亩。 6、交通用地:20亩。 7、水域:河流80亩。 8、未利用地:7000余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358亩,靠登交水库灌溉占90%以上,基本保证了应有的灌溉效益。生产条件基本较好,登交水库下流穿村而过,受水灾抵御有保证,抗自然灾害能力相对全镇较好。 (2)交通 全村个组已通公路,但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2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村。 (4)供排水 寨内有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还存在一定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虽然今年上级划拨资金进行建设,但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尚未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布依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新各村总人口9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19‰;文盲半文盲人数3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1%;小学文化程度人数582人,占总人数比例61.1%;初中文化程度人数29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30.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5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2%,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4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洞览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西南面,东临水备村,北靠三江村、西临播花村,总面积33251.15亩,村所在地距县城61公里,村所在地大寨海拔大约78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至荔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洞览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灌溉用水为雨水或井水,水资源相当贫泛 (4)矿产资源。 有少量赤铁矿等。 (5)森林资源 17450亩,其中有林地2470亩,灌木林地11935亩,未成林造林地1200亩,蔬林地1845亩。 (6)旅游资源 洞览村是周覃镇布依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天然万母草场,以及老鹰山自然环境,布依族服饰、有风情旅游观光布依族村庄、有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布依刷把舞等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洞览村有8个村民小组,有162户682人,劳动力人口314人,主要以布依族为主,占90%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洞览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一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经水稻、玉米为龙头,养殖以养牛、养猪为亮点。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人均粮食435公斤,人均耕地0.8亩,户均林地面积24.8亩,户均养牛4头,猪2头,马1.5匹,户均生产土花布机床0.8台。较有特色的产品有优质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仔猪、民间传统工艺生产的土花布、周覃米酒、黑糯米酒,酒类大多为自酿自用。 经济总收入220万元中,其中,种植业132万元,养殖业68万元,其他10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二元杂交母猪生产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洞览村有远程教学点一个有村级小学。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于2006年已初具规模。 (5)土地利用状况 洞览村总面积为33251.15亩,2005年年末至2006年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2468亩,其中灌溉水田640亩,都是望天田2002亩,旱地567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24%左右。 2、园地:162亩。主要品种副产品。 3、林地:17450亩,其中有林地2470亩,灌木林地11935亩,未成林造林地1200亩,蔬林地1845亩。 4、牧草地:12596亩。 5、建设用地:5亩。 6、交通用地:13亩。 7、水域:河流48亩。 8、未利用地:1220余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640亩,靠小山塘、小水沟、小水井。生产条件基本较差,每组寨脚有排洪沟,受水灾抵御有保证,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2)交通 全村8个组已通公路,其中7个小组路面已硬化。但通往其它8个组的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3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5个小组。 (4)供排水 寨内有部分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有4个小组还存在很大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尚未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布依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洞览村总人口68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7‰;文盲半文盲人数31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5%;小学文化程度人数465人,占总人数比例26.2%;初中文化程度人数23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5.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3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5%,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4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洞览村目前有村级小学。无学前教育班。 |
板孔村位于恒丰乡西部,地处三、荔、独三县的交界,与独山县本寨乡接壤,距乡政府5公里,总面积5.1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有9个自然寨,242户,人口1216人,全村有20名党员。主要世居民族有水族和布依族,其中水族占总人口90%。全村耕地面积496亩,其中:田422亩,旱地74亩,主要农作物种植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辣椒等。
|
一、自然状况
(1)地质地貌 水备村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西南面,东临三院村,南靠九阡镇水各村、西靠洞览村,总面积13.4平方公里,村所在地距县城54公里,村所在地大寨海拔大约720米,地层受构造的影响而皱断裂,地处三都波古褶陷背斜处,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土壤主要以黄壤最多,其次为黄色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垂直分布特征。 (2)气候、水文 水备村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热量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平均气温17.4℃,≥10℃积温4755.3℃,年日照1210小时,无霜期22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3-5月340毫米,6-8月588毫米,10-4月425毫米,6-8月干燥度为0.63。 (3)水资源 有一条小溪水顺着四个小组田间流过,雨水季节的时候小溪的水用于浇灌田地。饮用水为山泉自来水(无消毒)、井水。 (4)矿产资源。 有大约134.78亩赤铁矿。 (5)森林资源 13200亩,其中有林地12946.26亩,灌木林地7500亩,未成林造林地5446.26亩。 (6)旅游资源 水备村是周覃镇水族村寨之一,有民风浓厚的民族风情风俗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水族服饰、有风情旅游观光水族村庄、有保存较完整的民间铜鼓表演等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状况 水备村有9个村民小组,有228户1060人,劳动力人口531人,主要以水族为主,占98%以上。 (2)经济发展概况 水备村在扶贫划分中属于非类村,主要支柱产业为种植、养殖业,种植支柱产业以经果林、蔬菜为龙头,养殖以养牛、养猪为亮点。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人均粮食490公斤,人均耕地1.94亩,户均林地面积12.21亩,户均养牛二头,猪二头,户均生产土花布机床0.8台。较有特色的产品有优质二元杂交母猪和三元仔猪、民间传统工艺生产的马尾绣、周覃米酒、黑糯米酒,酒类大多为自酿自用。 经济总收入590万元中,其中,种植业280万元,养殖业190万元,林木林果业70万元,经商20万元,劳务18万元,其他12万元,种、养殖业仍然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十五”期间,在国家、省、州大力扶持和各部门的帮助下,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二元杂交母猪生产项目等地方特色项目开发,“畜牧品改”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大部分贫困人口越过了温饱线,呈现出了环境、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3)社会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水备村有远程教学点一个,村级卫生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综合办公室一个,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一个,无村级小学和幼儿园。 (4)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结构单一,以种养业为主,商品率低,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于2006年已初具规模。 (5)土地利用状况 水备村总面积为20129.7亩,2005年年末至2006年初各土地类别结构如下: 1、耕地:2059.62亩,其中灌溉水田650亩,望天田409亩,旱地1002.62亩。耕作还是传统耕作方法,复种指数一般在195%左右。 2、林地:13200亩,其中有林地12946.26亩,灌木林地750亩,未成林造林地5446.26亩。 3、牧草地:4118.44亩。 4、建设用地:134.78亩。 5、交通用地:103.21亩。 7、水域:河流177.87亩。 8、未利用地:589.52亩。 三、基础设施状况 (1)农业基础设施 全村田面积510亩,靠小山塘、小水沟50%以上。 (2)交通 全村9个组1个组未通公路,有8个组已通公路,其中4个自然寨路面已硬化。但通往其它4个组的路面窄,路况差,往往是晴通雨阻,多数只能通马车,机动车通达率极低。 (3)供电及通讯 村内现有2台容量为80KVA的变压器,电源来自周覃变电站,满足村民的生活用电需要。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全村。 (4)供排水 寨内有简易排污排水设施(沟),人畜饮用水还存在一定困难,供水排水设施不足,且较为简陋,常造成畜禽粪便横流,供水主要依靠建水池接水管或挑用井水,尚未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四、村寨人居环境状况 大部分没有规划,一是根据地势而建,二是根据迷信而建,大多建筑都具有水族建筑特色;房居大多数二楼住人,一楼养畜,人畜混居,房屋建筑不注意修建排水沟,村民没有卫生意识,在公共的排水沟上,由于缺少投资,仅就地势修到房屋外,任凭污水横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概况 水备村总人口10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人口出生率达7‰;文盲半文盲人数23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5%;小学文化程度人数629人,占总人数比例69.3%;初中文化程度人数230人,占总人数比例的25.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58人,占总人数比例的5.4%,由于近两年远程教学工程在村内得到实施,送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现已有240人以上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达到2户中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 水备村目前无村级小学。全部学前幼儿、小学生都到三院小学、周覃中心小学等学校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