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门头沟区斋堂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门头沟区斋堂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2]

沿河城村在区政府西北35公里、斋堂镇政府东北15公里,永定河南岸。海拔高度384米。

地域面积为8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26亩,林地面积 6000亩,草场3000亩,水域面积1351.35亩。主要物产为苹果、核桃。

河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明代修建的山地军事古城一直保留到现在,这在长城历史上直到现在保留最为完整的古城,

据109国道80公里处往北斋堂—沿河路12公里处,距永定河边边塞古迹沿河城仅2.5公里。村域面积6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9.5亩,地域边界多以分水岭为界,于邻村隔山相望,遥相呼应。主要物产有玉米、谷子、豆类等杂粮,主要特产为核桃、大枣、杏、桃、李子和苹果等。

王龙口村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如画。

沿河口村始建于明万历13年,位于镇政府东北,距镇政府15公里,109国道14公里永定河右岸

地域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亩,林地面积100亩。主要产业为农业何林果业。主要物产为核桃、杏核、大枣、柿子。

沿河口村四面环山,沿黄公路从村中穿过,地处石岩沟,刘家峪沟交汇处,东临永定河。有敌台三座。

龙门口村现在是于1983级1993年并入了拆迁小村大安村、石河村、刘家峪村,东大台村,由这些村共同组成新龙门口,位于斋堂镇北部19公里处。村域面积25.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4亩。

主要物产为核桃和大枣,主要产业为大型养殖柴鸡基地。

龙门口村四面环山,沟深而峡,最著名的是一线天。村落集中分布在山坡平台之上,略呈方形。村中有解放初期建造的民房也有近来建的新型住宅,村内一条水泥硬化路绕村而上,道路两旁种植各种花草,五彩缤纷,香气扑鼻。村的周围还有植被上千种,四季常青。

林字台村距斋堂镇镇政府所在地东北15公里,北距永定河南岸4公里。109国道81公里处转入沿(沿河城)高(高铺)公路,行10公里。有929长途汽车经过本村。

村域面积由王龙口、石河、林字台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面积为6.248平方公里。村落沿沟谷两侧呈带状分布,聚落面积0.5平方米。其中耕地60亩。

该村传统作物以玉米为主,近年村里发展的红提葡萄远近闻名,并打出了“林字台红提”的名牌。

林字台地处海拔500米的沟谷,两侧高山耸立。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覆盖率较高,以荆条灌丛为主,有少量山杏、核桃。聚落四旁有人工培育的杨柳槐椿等树,沟侧新植的杨树长势良好,直冲云际。林字台沟,南高北低,沟水北流与刘家峪沟汇合后入永定河。

西胡林村位于斋堂镇东北部,东北距东胡林村仅一公里,西北邻高铺村。该村历史较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就有人类居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百姓的生活较为富裕,建的宅院自然也华丽精美。而在民宅建筑中,门楼的古朴庄重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人因工作原因,对该村的门楼进行了调查。这些精美的门楼就像一座座近乎完美的工艺品,入院之前给人一种庄重华美之感。

该村共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门楼8处,门口大部分开在东面和南面。有的人家不仅有大门口,旁边还设有二门口。

传统民居是京西文化底蕴的象征,门楼是一家一户的门脸儿,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过门楼的样式、结构特点,可以了解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

东胡林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这里,辽代时称“胡家林村”,后逐渐发展,明代分东、西二村,此村居东,称为东胡林村。清代同治年间又称“东护驾林村”,现名东胡林。东胡林地处清水河北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1937年,日寇侵华,-高级将领卫立煌曾在此指挥了髽髻山战役。在东胡林村里,有一个最著名的遗址--“东胡林人遗址”。1985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东胡林遗址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东胡林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清水河中游东胡林村西黄土台地上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了3具人体骨架,被考古学界命名为“东胡林人遗址”。东胡林人遗址是继“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又因为发现于东胡林村,故被命名为“东胡林人”遗址。东胡林人遗址位于东胡林村西侧黄土台地上,这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距今约1万年。

交通

在苹果园地铗站乘坐929路支线公共汽车在109国道77公里处下车,在109国道旁北侧、步行即可到达东胡林村。驾车走阜石路或莲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到77公里处向右转即可到达东胡林村。

从村落发展史上看,当时还没有军响村,直到土城建成后,才有几户从别处迁来的人家,在土城下面搭建窝棚,逐渐繁衍生息,才形成村落。由于是在土城下面,土地城里又有军队,所以称村名为军下村,后来由于人口的增长,村落住户越来越多,因而根据地形又分为军下台上村,军下台下村。现在名为军响村,不过数百年,1984设立村委会,沿用至今。军响村现有人口242户719人。海拔350米,地域总面积15000亩,其中耕地557亩林地面积12370亩。当前的支柱产业为林果业和运输业。主要产业为富士苹果和大杏扁。

桑峪村位于109国道北侧1.2公里处,距北京城75公里,地域总面积7.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1042亩,林地约7200亩,水域1400亩,湿地650亩。

桑峪村地处海拔高度为360米,东经114度,北纬40度,该村历来以农耕、林果产品为主,农作物以苇、麻各种蔬菜、瓜果类为著名;粮食作物有稻、玉米、麦、谷、薯类、豆类、杂粮等;林果类以核桃、杏扁、红枣、苹果、葡萄、鲜杏、桃、海棠、山楂、柿子、黑枣等干鲜果品为多。

桑峪村四面环山,北面以山地梯田为主,东部地势平坦成盆地形,南面有清水河流过。由于天然地貌形成的山地沟峪纵横、坡度陡长,万于年来各条沟峪洪水冲积原生古黄土层,於积成下游东部地带的良田沃土千百亩,是古斋堂川东部的富庶之乡,为古桑峪村农耕狩猎、植桑种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桑峪村北部大金牛山脉由西向东延伸横卧,连绵起伏数十几里,山峦叠嶂,巍峨雄浑,是古村的天然屏障;西部是灵水村的莲花山,风景秀丽,登高俯视,莲花盛开、花瓣四展,南北各有花蕾一朵,俗称南北桃山,含苞欲放,形态逼真;村前钟楼岭与莲花山南部桃山相连,由此向东斜卧,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至军响崖头,龙头直插清水河畔,钟楼岭顶峰相传曾建有钟鼓楼,是战国时期燕国兵士守卫边关的军事设施;村前有城子台遗址,应与钟楼岭钟楼同期修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见证;南望十几里外大南岭苍翠连绵,与百花山、老龙窝主峰一脉相承,终年绿茵便山、层林尽染、松杉漫谷、山峦叠翠、郁郁葱葱,一年四季充满着浓墨般的诗情画意。

桑峪村东南2公里处便是塔岭沟群峰,峰高谷深,古道窄小凶险,古清水河湍急汹涌,千回百转,劈山切岭直下东南,于青白口村注入永定河,自古以来就是京城西出塞外大漠的途径斋堂的必经之路,也是军家必争之地这里是天然的古战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在这里抗击日军发生著名的塔岭沟战斗,这里故有咽喉锁钥之称,高耸入云的尖峰怪石林立,峭壁悬崖,构成一幅独特秀丽的景色,形成许多神秘的自然景观,如大石门、金钢腿、石鹰、骆驼石、旱船等,山底山腰分布有十多处石洞、石塘,人们感叹着大自然赋于人类的神奇世界,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也流传着许多悠久、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桑峪村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生态涵养丰富,格局合理,山地、良田分布广泛均匀,在整个村域范围内有山、有水,五行不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桑峪村民创造了繁衍生息的、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让勤劳、朴实、智慧的桑峪村人创造和发展了人类文明,传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蕰,沿袭着古朴的民风民俗,使这方水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灵水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距京城78公里,距109国道4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海拔430米,村落面积6.4万平方米,士地分布在村落四周山坡,农业经济生产为杂粮,干果以核桃著名。

灵水先人以“风水”理论择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龟形)为村形。整个村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前罩抓鬏山,后靠莲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体现着灵水先人选址建村的“人的本体文化”。是先人留下的一份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于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代重修的门楼。(原貌保存度为90%)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共17座庙宇。村域外还有建于元代的一座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山村中,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各自独领-,和睦相融,碰撞交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灵水宗教文化。

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所以多古庙遗址。村里还有很多古树名木,浓浓的绿荫,庇护着勃勃的生机,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山村。

解放后灵水村以农为主、农林副多种经营路。80年代灵水村依靠煤炭,大力兴办小煤窑,采煤业一度成为村域经济的主导产业;90年灵水村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煤窑业停产关闭。2000年灵水村以遗存的丰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以“京西灵水举人村”的名义,举办金榜秋粥节,开拓旅游产业。

灵水村为门头沟区军响乡辖村,位于乡域的西北部,东南距区政府驻地32.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

灵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晚到辽代,灵水村就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这个村子最兴旺时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村中居民有360户,人丁2000人。当时灵水村的经济相当繁荣,买卖商号有十几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八家,号称“八大堂”,有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和济善堂。这些铺号大多是经营农副产品的,在当地收购核桃、杏仁、大枣、红杏等干鲜果品,用牲口驮到北京、天津等地区贩卖,再运回生活日用百货,在当地出售。

灵水村居民以刘、谭两大姓为主,其中刘家由于在清康熙年间出了一位官到山西汾州知府的刘懋恒,因而保留下了一些关于刘氏家庭的文资料。刘懋恒生于明崇祯四年,其上有十三代,远祖为刘守密、刘守庆兄弟,但都没有做过官,刘懋恒之后的排辈字序为师、振、开、环、如、韩、集、长。第九辈为村里的83岁的刘长荣老人,现仍健在。“长”字辈与刘姓的另一支“增”字辈同辈,以下又有天、丰、成、德四辈,以此来计算,刘姓在灵水村居住已有27代了。

1937年8月25日,-卫立煌部在髻山与日寇进行了一场大战,当时十师的师部就设在灵水村。在0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灵水村人民为抗日军队送军粮、运弹药、抬伤员,积极支援他们抗击日寇。

1938年平西抗日根据地在斋堂川建立,灵水村的谭朝兴和田正森加入0,使灵水村有了第一批0员。此后党组织不断扩大,灵水村设立了八路军后方医院和0修械所,百姓们为八路军做军鞋、军装、送公粮,支援抗战。村中参加八路军的有数十人,其中肖克司令员的警卫员刘天银,宛平县民主政府教育科长谭久 ,著名的《王家山小调》的词作者之王世福都是灵水村人,这首歌曲控诉了日军火烧王家山的暴行,激励人民报仇雪恨,打击日寇,曲调悲凉哀婉,歌词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一直传唱到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灵水村有20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战争时,这里是解放门头沟的后方基地,1947年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建立互助组,1951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京西一枝花”的谭怀才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灵水村实行农林副多种经营,现在由于作为灵水村主业之一的小煤窑关闭,对灵水村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灵水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把人杰地灵的灵水村展现给世人,让人们领略这里秀美观自然风光,观赏文物古迹,探寻文化品味,品尝佳果美食,使人们在休闲旅游之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为人们提供一处古风趣韵的农家乐园。

法城村距109国道70.9公里处2公里,东至区政府55.5公里,西北距镇政府10公里。现有人口40户80人。村域面积为6.9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200亩法城村主要以生态旅游为发展方向,养蜂业为主体,盛产蜂蜜、核桃、杏仁、柴鸡蛋、红果、玉米、谷子,其中最为突出的特产为优质无污染的荆条蜜,散养的柴鸡蛋。

法城村四面环山,海拔450米,植被茂盛,均有上千种,村前长流水,前罩髽髻山村落成长方形,从外向内延伸,有天然氧吧之誉;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村上有一座水库,有鱼有虾,依山傍水,景-人。

杨家村距109国道76.1公里处向南8公里,至区政府约70公里,距镇政府15公里,位于张家村西侧聚落在沟谷之间的一条山梁台地上,海拔700米。

村域面积10138亩,其中耕地156.5亩,主要物产为核桃、杏、蜂蜜,粮食有玉米、谷子、杂粮;主要特产为红杏,杨家台开发红杏基地近100亩

杨家村三面环山,东有杨家峪,吕家村,髽鬏山,大寒岭关城,南有张家村,南岭百亩草甸,西边是西岭千亩村湾,在西南杨树台至燕湖向北形成一条小山脉,整个村落依山势呈带状分布于沟谷之间。山梁台上海拔约630米,北面出口正对金牛护山,下边是70年代修建的两岔口水库,真可谓是枕山环水称人心。村里自南向北是一条主街,村中向西头有一棵古槐,被列为市一级保护树木,约有五百岁,一直为我村座镇,使我们安静的繁衍生息,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气候非常凉爽,真是避暑胜地也。

煤窝张家村位于百花山的山脉东北边,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聚落呈长方形延山坡分布,南北长650米东西宽50米面积3.25万平方米均为汉族,村子中的山场属于桑峪村所有早年有桑峪村人落户建村所以村中的姓氏的以张姓为主,所以叫张家村,后来又枣沟的张姓也前来落户,村内的张家分为几支.现村有136户460多人村海拔650米,历史上村内的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另有核桃红杏等干鲜果品,另外村的地下煤层储量丰富近代煤的产量年产30万吨,村内经济发达,领导有创新意识,集体经济发展强大,最早被评为小康村,我国著名诗人张志民就出生在这里该村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就又戏曲班子,是当地儒家思想,最为浓厚的村庄.,过山岭有通往宝地洼.瞧煤涧的古道.

张家村133户,432人,均为汉族,距109国道6.5公里,海拔650公尺,地域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4亩,水域面积10亩,地域处于贫水区,历史以来这里就是产煤村年产量几十万吨是经济相当强的村庄,当前煤窖全部关闭。除去煤炭、这里主要特产有核桃,山杏,香椿,土豆,小米等。

吕家村地处门头沟区斋堂镇东南部,距离斋堂镇政府15公里左右,109国道军响下车往南9公里即可。林域面积4万平方公里。

因这里地下煤层储量丰富而盛产煤炭,曾经以煤窝村命名,后以姓氏更名为吕家村,西山大道从这里路过,这里历史上有出名的三义号旅店接待来往的客人,这里的路直通大寒岭关城,是通往沙城大漠的必经之路,至今还保留有很长的古道,1937年卫立煌将军在髽鬏山抗击日寇,当时的战地医院就建在这里,大寒岭关城的东侧历史上建有毗卢寺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烧毁现存遗址.

主要物产为核桃、杏仁、小米、荆花蜂蜜、土豆等产品。

吕家村四周环山景色迷人,夏日凉爽,山上有较多山花、野菜、山茶。冬季白雪松绿。海拔750米,山上由较多的山花,野菜,山茶等,9月份可上山采蘑菇榛子,冬季白雪松绿,早年村中有条小溪,东西之间有石桥,现保存完好无损。

杨家峪村位于镇政府东南三十里大寒岭西北麓

地域面积 7.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565 村占地 1.2万平米

主要物产为核桃、红杏、山杏

村内高谷深,四周环山,高山多被灌木荆棘和野草覆盖。沟谷中多植杨树、柳树、榆树等乔木,高达数丈。村东大寒岭把关;村北髽髻山护卫;村上龙凤二松镇守;村下玉玺峰守门。

村内所植树木以香椿树具多,因此,清明时节处处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村东、村北多植洋槐,槐花盛开的季节,蝶舞蜂忙。阳历六月底、七月初正是大红杏采摘的季节。饱满成熟的大红杏令人馋涎欲滴,到了秋季,东北部群山一片金黄,而西南部峰岭因为遍生黄芦,而如霞如火,连绵不断。古松、古槐、古庙、古建,使杨家峪堪称是原生态古山村的精品。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