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旧镇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旧镇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后垄村民国时期属海乌乡龙山保,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龙山村,1958年9月属语江公社南进大队,1960年随语江公社并入旧镇公社,南进改为后垅大队,1984年9月改名后垅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东厝1934年设东塘保,属乌石联保,1944年改为东厝保,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的东厝乡,1956年10月改属旧镇区,1958年9月改为浯江公社的生产大队。

1960年5月撤销浯江公社,改属旧镇公社,1984年改为东厝村委会并沿用至今,下辖东厝,东陂,大石后,陂内。

上蔡1940年属于乌云的上蔡保,新中国初期属于八区上蔡乡,1958年合并于语江乡,1960年5月合并于旧镇公社,1984年命名为上蔡村。

自命名起沿用至今。

寨内民国时期属海乌乡(后并为浯江乡)上蔡保所辖。

新中国初期成立属第八区所辖的寨内乡,区公所原设在寨内社,1951年迁至浯江后埔边社,1956年10月第八区合并于旧镇区,寨内乡改为上蔡乡,1958年3月撤销区的建制,上蔡乡合并于浯江乡,9月公社化,成立属于浯江公社的高明大队。

1960年5月,浯江公社合并于旧镇公社,高明大队与高强大队合并为上蔡大队,1984年9月,改为旧镇镇的上蔡村。

1987年3月,从上蔡村分出设立寨内村,以一个自然村设立行政村,自命名起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属海乌乡(后来海乌乡与四股乡合并为浯江乡)碧树保。

解放后先后属浯江区寨内乡、旧镇公社寨内大队,1984年命名旧镇镇上蔡村,1987年3月,上蔡村分为上蔡、寨内、山仔3村,自命名起沿用至今。

明朝的两广按察史林春斋和进士林一新在此建造“晏海楼”和“沧瀛楼”,1960年属于旧镇公社潭仔有大队。

1984年9月改为潭仔头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岩埭村解放初期1950年到1954年和下示合乡,1954-1958和东埭合乡,公社后在1960年和沄仔头合并为一个大队,1962年划分为岩埭大队。

1966年又合并沄仔头大队,1980年划分为岩埭大队,1984年设立岩埭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霞屿1940年属海乌乡霞屿保,1944年海乌乡与四股乡合并为浯江乡,霞屿保合并于碧树保。

新中国成立之初成立下示乡,属第八区,1956年10月改属旧镇区。

1958年9月,成立属旧镇公社的下屿大队,1984年9月改为霞屿村(解放初简写为“下示”,公社化后改为“下屿”,成立行政村时改正为“霞屿”),自更名后沿用至今。

埔尾1940年属海乌乡埔岩保,1944年与四股乡合并为浯江乡,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1956年10月改属旧镇区)下示乡,1950年厦桥头与埔尾合并浦桥乡,1958年9月公社化,成立属浯江公社埔尾大队,1964年9月浯江公社合并于旧镇公社,1968年成立埔尾革命委员会,1984年9月,设立埔尾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桥头民国时期为属于旧镇镇的桥头保。

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后改名浯江区,1956年10月合并于旧镇区)的埔尾乡所辖。

1958年9月设立属于浯江公社(1960年5月合并于旧镇公社)的桥头大队。

1984年9月改为桥头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为旧镇的白沙保。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第八区(后改为浯江区)白沙乡。

1956年10月撤销浯江区,白沙归属旧镇,1958年9月改为属旧镇公社的白沙大队,1984年改为白沙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狮头清代为七都黄家寨上保,民国时期为旧镇镇狮头保。

新中国初期为属于旧镇区的狮头乡(包括西屿),公社化时期为属于旧镇公社的狮头大队,1984年9月改为狮头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西埔村民国时期属狮头保所辖。

新中国初期属狮头乡。

1958年9月属旧镇公社的狮头大队所辖,1984年9月改为西埔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西示村明代属第七都,清代沿用七都名称,属狮头保,民国初期属旧镇镇东保,解放初属第四区旧镇镇,1964年9月成立属于旧镇公社的西示大队,1984年9月改为西示村委会并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