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从2022年8月起,省文明办组织启动新一轮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各类先进的评选工作。按照自愿申报、逐级推荐、初审测评、基层公示、复审抽测等程序,评选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现经省文明委全委会审议通过,拟对兰州市西固区金沟乡等396个村镇授予省级文明村镇称号。 |
以旧水系西营河支渠分水闸而得名闸沟,后将“闸”字讹称为“杂”字,故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丰乐乡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丰乐区二乡一行政。1956年撤区并乡属西营乡。19……。 |
因村庄处于郑家寨子和西河大队相邻,故取名为西寨村。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大河乡大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大河区管理。1956年撤区并乡时属中畦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大……。 |
以地处古村社“王城堡”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白塔乡第十、十一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白塔区王城乡二、三行政。1956年撤区并乡属下双乡。1957年属下双乡下沟高级社。1……。 |
以境内有三坝庙“永润宫”,并取丰收之意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永渠永昌乡三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五区(永昌)四十里堡乡一行政。1956年撤区并属五和乡永丰农业合作社。……。 |
因村庄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南面有上沙子村,北面有下沙子村,居于上沙子村和下沙子村之间,故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白塔乡所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白塔区清源乡。1956年撤……。 |
以旧水系金渠“上坝”而得名。民国初期,沿袭清制,武威县的行政管理区按水系划分为六个渠,即黄渠(黄羊河水系)、大渠(杂木河上游)、杂渠(杂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怀渠(西营河上游)、永渠(西营河下游)。民国24年(1935),将六个行政管理区划分为2个镇、12个乡,属金羊乡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属金羊区七乡一、二行政。1956年撤区并乡属中坝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金羊公社,为七大……。 |
因此地有一湖泊形似月牙,故名。解放前属环河乡。解放后属环河区月牙墩乡。1953年属三区月牙墩乡。1956年属蔡旗乡,合作化时组建初级社,后组建高级社。1958年属蔡旗公社,名为月牙大队。1983年改设为月牙村,属蔡旗乡。月牙村……。 |
华尖村是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昌宁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620621107209。 |
因位于曹城之西,即名城西。解放前属大坝乡。解放后属大坝区。土改时属大坝区四乡。1956年合作化时组建2个初级社,后合并为城西高级社。1958年改为城西大队。1983年改为城西村,属大坝乡。2015年属大坝镇城西村。城西村……。 |
合作化时组建泉水、东大2个初级社,后合并为东大高级社,故名。解放前属新河乡。解放初属新河区东大乡。1952年设大滩区,属上泉乡。1956年属大滩乡,合作化时组建泉水、东大2个初级社,后合并为东大高级社。1958年属双茨科公社,名为泉水大队。1960年,泉水大队分设为小东、东大2个大队。1961年合并为东大大队,属大滩公社。1983年改设为东大村,属大滩乡。2015年属大滩镇东大村。东大村……。 |
合作化时组建转湾、拐湾2个初级社,后合并为拐湾高级社,故名。解放前属东坝乡。解放初属东坝区东岔乡。1952年六坝区。1956年属六坝乡,合作化时组建转湾、拐湾2个初级社,后合并为拐湾高级社。1958年属羊路公社,与连丰合并为拐湾大队。1961年,拐湾大队分设为拐湾、连丰2个大队,属六坝公社。1982年属东六公社。1983年改设为拐湾村,属四岔乡。1985年属东坝镇拐湾村。拐湾村……。 |
取《千字文》“结”字配意得名。解放前属正大乡。解放后属正大区雨顺乡。1956年属雨顺乡,合作化时组建4个初级社,后合并为维结高级社。1958年和雨顺合并为雨顺大队,属东镇公社。1961年,雨顺大队分为维结、雨顺2个大队,属雨顺公社。1965年属东镇公社。1967年更名新道大队。1978年恢复原名维结大队。1983年改设为维结村,属东镇乡。1985年属东湖镇维结村。维结村……。 |
合作化时组建3个初级社,后3个初级社合并为复明、小西2个高级社。1958年属红柳园公社,2个社合并为小西大队,故名。解放前属泉山乡。解放初属泉山区第三乡。1953至1955年属泉山区复明乡。1956年属红柳园乡,合作化时组建3个初级社,后3个初级社合并为复明、小西2个高级社。1958年属红柳园公社,2个社合并为小西大队。1961年分为小西、复明2个大队,属红柳园公社。1965年属红柳园公社,仍称小……。 |
此地最初全称叫上泗湖,这里曾经有过一片面积不大的湖地,后来从泗州府太湖县(今江苏省)的来镇番卫的中所实授百户王致中的后人在清朝雍正以后定居于此,遂触景生情,缅怀先祖,将此地命名为泗湖。解放前属中外乡。解放后属十二区泗湖乡。1953年属中外区泗湖乡。1956年属中和乡,合作化时组建月成、泗湖2个初级社,后合并为泗湖高级社。1958年属收成公社,名为泗湖大队。1961年分为月成、泗湖2个大队,属中和公……。 |
因地理位置相对处于中部,故名。解放前属泉山乡。解放初属泉山区第三乡。1953至1955年属泉山区三鹰乡。1956年属双茨科公社,名为红中大队。1961年属双茨科公社。1965年属双茨科公社,仍称红中大队。1983年改设为红中村,属双茨科乡。2015年属双茨科镇红中村。红中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