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凤桥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凤桥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原为凤喈桥居民委员会。

2005年4月,由原利民村和原凤喈桥居民委员会合并,设立凤桥社区居民委员会,并建有利民经济合作社,实行一套班子管理二个体制的管理模式。

新篁镇自古就是历史小集镇。

经几百年的扩建,镇域面积逐年扩大,商贸、集市非常繁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进驻企业近百家。

2005年2月,与原双石桥村合并成立新篁社区。

2010年开始建设新篁工业园区。

解放初原石隍乡水落泾村,窑湾村,后为石隍乡第六、第七、第九代表区。

1956年由水落泾、星星、王家埭、童章等5个初级社合并成大星高级社。

1958年改为大星大队。

1961年划出一部分新建庄桥大队。

1984年更名为大星村。

1999年瑶池村并入大星村。

解放初为石隍乡马鸣村,后为石隍乡第一、第二、第三代表区。

1956年由石隍、联丰、凤南、马鸣等5个初级社合并为联丰高级社。

公社时为联丰大队。

1984年体改后为联丰村。

2005年联丰村与杨树村合并后仍命名为联丰村,沿用至今。

解放初为曹王乡新民村,后为曹王乡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代表区。

合作化时成立新民初级社。

1956年由新民等4个初级社合并为新民高级社。

公社化时为新民大队。

1984年改为新民村。

2002年新东村并入新民村。

解放时为竹林乡沈方村和石佛乡孔庙村的一部分,后为石佛乡第十代表区和竹林乡第二代表区的一部分。

公社化时新兴、荆阳、孔庙3个高级社合并为新兴大队。

1966年又和沈方大队一部分合并为永红大队。

1984年改为永红村。

2005年和原清池村合并后,统一称永红村。

解放初为石佛乡对牛村,后为石佛乡第七、第八代表区。

1956年由万星、星火、对牛、建星、明星、红星、对星七个初级社合并为星火高级社。

1958年成立公社为星火大队。

1984年改为星火村。

2005年2月荆阳村并入星火村,组成新的星火村。

解放初属石佛乡萧家桥村,后为石佛乡第一、第二代表区。

1956年合星、田家桥、建新3个初级社合并为三星高级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三星大队。

1984年改为三星村。

2005年三星村、庄桥村、石佛村合并而成为三星村,沿用至今。

据传,过去曾建有粮仓,征收粮赋,故名陈粮里,后写作陈良里。

解放后建政为新篁乡第五、七代表区。

1956年成立陈良高级社。

公社化时为陈良大队。

1976年改名光明大队。

1981年恢复陈良大队。

1984年改为陈良村。

2002年金家浜村并入陈良村。

2005年鲍桥村并入陈良村。

解放初为净相乡第三村,后为第十代表区。

1956年成立槜李高级社。

公社化时为新丰公社槜李大队。

1960年划归凤桥公社。

1961年为新篁公社支家桥大队。

1976年改名红卫,1981年复为支家桥大队。

1984年改为支家桥村。

1999年支家桥和朱家浜村合并,取名为茜柳村。

2005年4月胡庵村并入茜柳村。

解放初为庄史乡柳姑村,后为第八、第九、第十代表区。

公社化时为栖柽大队。

1967年改名金星大队。

1981年复名栖柽大队。

1984年更名为栖柽村。

2005年2月勤丰村并入栖柽村。

解放初为庄史乡第九村,后为第一、第二代表区。

合作化时成立庄史、众安两个农业社,公社化时为庄史、众安两个大队。

1962年众安大队部分划入庄史大队。

1967年改为建新大队。

1981年复为庄史大队。

1984年改为庄史村。

2005年珠泾港村并入庄史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