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韩门。明末,村民曹贡生在村东头修堂楼一座,庄名由韩门改为曹阁。明崇祯十七年(1644),曹贡生的后人对曹阁进行了整修,并在堂屋的正中间摆放着曹贡生的木刻雕像,村里的人常去烧香拜祭,故又将曹阁改为曹堂。 |
清康熙年间,刘氏一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开荒种菜,开设杂货铺,杂货铺招牌上写有“菜园刘记”。后逐渐发展为村落,得名菜园刘,简称菜刘。2016年更名为蔡刘。 |
明末清初,杨姓在此居住,家族中人接连考中3名贡生,建有楼房数座,名望颇大。又因位于东夏亭镇东部,故名东杨楼。2016年更名为杨楼。 |
清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戴的移民,建村时,只有一条一眼可以看到头的南北胡同,得名戴胡同。后来戴姓人绝后,又迁来李姓和孙姓两姓人家,村名因谐音演变为代胡同,故名。 |
清道光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位会看牛痘病的张先生,对村民帮助很多,为了表示对他的感激,取村名为看痘张,故名。 |
春秋战国时期,此处是辛集姜桥姜氏的外庄地,约有850亩,东西两头盖有四间草楼,北头有个大寺院,寺院前的土岗上有四个大墓,故取名墓岗寺。后因“墓”字不雅,演化为木岗寺,故名。 |
明末,从山西迁来一族人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因村西河岸有一个渡口,有卫姓村民在此摆渡,故名卫埠口。 |
清乾隆元年(1736),从安徽亳州东二里半处的关帝庙村迁来杨氏家族数十人,到此开荒种地种药,为当地群众诊治疾病。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当地群众帮他们盖了两间小草楼,盖好后,杨氏老大在门头上写下了“关帝庙”三个大字,故得村名杨关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