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1457年-1464年)建村,因该村在扎林川河之塌地上,取名“大河塌”。后更名为“大河塔”。明天顺年间(1457-1464)建村,因村子在扎林川大河之塌地上,故得名“大河塌村”,后“塌”字改为“塔”字。 |
明成化元年(1465)杨姓人在此山崖畔处居住建村,故名。 |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80年)任姓在此建村居住,故名。 |
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在此山梁地处居住建村。相传此地山梁上柴蒿茂盛,附近村人砍柴为炊,因称此地“柴薪梁”。后传为“柴兴梁”。 |
明.万历年间(1616年-1620年)刘姓在此建村居住,以姓氏及地形得名“刘家沟”。 |
清顺治十八年(1661)兰姓人在此地山峁上居住建村,以姓氏及地形得村名“兰家峁”。 |
因此沟水草丰茂,原为附近村设圈牧牛之地,故称为“牛圈沟”。明天启五年(1625)建村居住,沿用原地名为村名。 |
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方姓在此地山崖畔上建村居住,故名。 |
清顺治年间(1661年)建村,因村落附近山沟有一水泉,冬暖夏凉,清澈芳香,附近村人称为“香水”,故名。 |
明崇祯十七年间(1644)前后建村,结合其地形,并以方位得名“西窑则”。后将“西窑则”的“窑”字改为“尧”。 |
因此地山崖部有做瓷的“安泥”,当地人称其崖为“安泥崖”。明成化三年(1467)建村于崖底,得村名“安泥崖底”,后省称“安崖底”。 |
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1681年)高姓在此沙峁上建村居住,以姓氏及地形取名“高沙峁”。 |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黄姓人在此山沟处建村,以姓氏及地形得村名“黄家沟”。 |
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王姓在此两沟相交处建村居住,以姓氏和地形取名“王岔”。 |
明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刘姓在此沟岔处建村居住,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