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天达梦地名网 > 2023年江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16]

2023年江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16]

  2023年7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公示了江西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
  前身为吴山公社张塘大队,以主要辖区张塘畈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聂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张塘乡。1956年属山湾乡,公社化时属山湾公社。1981年,山湾公社更名为吴山公社。1984年撤大队为村民委员会,成立张塘村村民委员会。2012年吴山乡撤乡立镇,属吴山镇管辖。张塘地域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8000亩,耕地面积有2400亩,全村10个村小组,总人口1326人,贫困人口27户7……。
  “青山”意为“青春秀丽”,寓意村名青山常绿,百业兴旺。1958年分为红旗大队,庙前大队,青山大队,至1968年期间属苏家垱乡,1969年至1975年期间属永红公社,三大队合并为三忠大队,1976年后属永红公社,青山大队,1984年改为青山村,设立青山村委会,属苏家垱乡管辖。原本村山多,绿树茂盛,又有许多山咀伸向鄱阳湖而得名于青山大队,后改为青山村,故名。青山村……。
  “栗坂”指栗口、杨畈二村各取一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三区南湖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江益区驿南乡,1958年属江益公社红星大队,1971年从红星大队分出成立栗坂大队,1984年更名名栗畈村民委员会,地名沿用至今。栗坂村……。
  取名跃进,寓意发展速度成飞跃式前进1977年从原爱国大队划出细熊洼、胡家、燕家自然村和原光明大队(今荷塘村)的罗嘴、果木、茅山、清明桥、后槎自然村,成立跃进大队,取名跃进,寓意发展速度成飞跃式前进。1984年更名为江益乡跃进村民委员会。跃进村……。
  因该地有一片竹林,故名竹林村民委员会。原先叫竹林大队,后改名为竹林村民委员会(村委会),一直至今未变。自1990年星子县组建蚌湖乡,才有竹林村,是由蛟塘镇芙蓉村官人们组、龙溪村查组、胡林组、田埠咀组与乐坪村张家咀、杨家咀、郑家埠、七个组组成的竹林村。竹林村……。
  区域中间有一条小河流由北向南贯穿,河面上有座古老的麻石桥而取其名。在1958年由多个高级社会合并成三个大队,即杭州大队,五星大队,跃进大队。1968年由三个大队合并为一个大队即跃进大队,后在1982年由跃进大队变更为现在的观音桥村(政府命名)。观音桥村……。
  因村委会驻地在坪塘,故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六区欧宗乡,1952年属六区坪塘乡,1955年属江益坪塘乡,1958年上半年属军山垦殖场城山分场,同年下半年属江益公社坪塘大队,1968年扩社并队时与游烈合并为坪塘大队,于2009年改为坪塘村民委员会,得名后一直沿用,至今未变。坪塘村……。
  该地名的含义是指由姜刘村二姓同居一村。后谐音江流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附城乡金鸡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金鸡乡,1956年转固村等高级社。1958年为江流大队(又称分场),1968年与大塘大队合并叫卫东大队。1981年从卫东大队分出。二十世纪90年代由于大塘合并称江塘分场,后又从江塘分场分出;1998年洪灾后,原境内四房王村、姜刘村、三房王家、六房王村一同迁入长岭山移民建镇新村。2003年……。
  1949年前属修德乡,1949年后属一区五垦乡,1953年属六区,1955年属长塘沙汇初级社,1958年改为长塘大队。2002年,将长塘村与竹岭村合并为今长塘村。长塘村……。
  因前有山,后有山,面朝前方的山,是当地村民实施自治的群众组织,故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附城乡博阳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称十一农会。1950年称永安乡,1952年属解放乡,秋称八里乡。1955年底并共青高级社。1958年称八里垦殖场一、二分场。1962年改场为公社,称前山大队。2005年更名前山村民委员会,得名后一直沿用,至今未变。前山村……。
  由原寨下村和原邹家岭合并而成,2004年经共青城人民政府批准命名。该地名的含义是取村民期盼和睦共处之意。原系荒芜地,称杨柳洲。1958年始建农业队、砖瓦窑,属金湖垦殖场(即共青垦殖场)。1969年垦殖场职工迁南湖,浙江淳安移民迁入,称共青垦殖场寨下分场。1971年称金湖公社寨下村,以驻地寨下得名;1992年与凤凰村合并称凤凰分场;1995年凤凰分场拆分,称金湖镇寨下村;2004年改名和平村。201……。
  星德村因古星子县与德化县交界处而得名,距九江市区仅12.5公里,交通便捷,东临鄱阳湖,西倚庐山,属庐山自然风景区保护范围内。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0.29亩,山林面积2439亩,山塘水库103亩,有6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农户284户,人口约1120人,村“两委”干部4人,党员32人。2018年荣获全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2019年荣获九江市创建‘五好’关工委示范村称号,202……。
  威家镇积余村,坐落于环庐山公路十四公里处,曾经是星子至九江的咽喉之地,春秋时期的吴楚雄关便是坐落在此。辖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全村492户,2003人。现有党员46名。脱贫户34户84人。积余村作为“十三五”贫困村,在“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持续发力,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四园一宿”的规划格局,以优质水稻和庐山云雾茶两大产业作为支柱,建设了茶博园、盆景园、儿童乐园、产业园、垂钓基地……。
  双垅村位于高垅乡北端,连接环山公路,东向鄱阳湖,西靠庐山,距九江市区20公里。因境内两条田垄自西蜿蜒向东而得名,全村面积约6平方公里,共有耕地986亩,山林2713亩。全村共有户籍人口528户2123人,共分为10个村民小组,是“十四五”江西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江西省级卫生村、濂溪区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行政村”和“乡风文明示范村”.近年来,双垅村在濂溪区委、区政府、高垅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易氏一族聚居之地。原迁入居民以易姓为主,又靠修河边,故取名为易家河。1949年前属柘林乡。建国初属白槎区(五区)乐平乡。1959年划属云山垦殖场松山分场。1970年为柘林公社易家河大队。1972年,分出下城大队。2001年,属柘林镇,改名为易家河村民委员会。易家河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