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公示了2023年度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名单。据长江云新闻记者统计,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名单共5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共500个。 |
谷城县南河镇观音沟村位于南河流域中下游庙子头库区,与镇政府毗邻,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村版图面积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1亩,板栗、茶园等多种经营基地面积125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271户、103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近年来,观音沟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借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科学指导与有力推动,围绕“绘制山水画廊、建设生态家园”的战略定位,从建设小康社会实际……。 |
建国初期,属庙滩区南川乡管辖。1954年,同心、高桥社两个初级合作社合并为高桥社。1956年7月,属庙滩乡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以序数词命名为工农二大队,属新气象人民公社南川管理区管辖。1961年,属庙滩区南川公社管辖。1975年8月,属庙滩公社南川管理区管辖。1981年县政府第27号文件更名为高桥河大队。1984年高桥河大队更名为高桥河村,属南川区南川乡管辖。1985年7月,属庙滩镇南川……。 |
1951年隶属茨河区(第五区)管辖。1956年取名金刚社。1958年更名金刚大队隶属新农村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隶属茨河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恢复区制,随着茨河公社一起并入庙滩区。1975年撤区并社后茨河与庙滩分设,隶属茨河人民公社管辖。1981年金刚大队更名为金牛寺大队。1984年撤社建镇,更名为金牛寺村隶属茨河镇管辖至今。2002年狮子岩村合并到金牛寺村。金牛寺村位于谷城县大山区,版图面积……。 |
1949年解放初,隶属冷集区,后划归煤炭区,后又复归冷集区。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以美好愿望和序数命名为迎建二社,隶属县辖煤炭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更名为迎建二大队,隶属东风人民公社煤炭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制,隶属冷集区煤炭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隶属冷集人民公社。1981年以当地地名更名为梁家畈大队。1984年更名为梁家畈村,隶属冷集区煤炭山乡。1986年王家沟村合并到梁……。 |
早年为大沙滩,后徐姓人家迁徙到此定居,形成村落,得名“徐家滩”。明朝属光化县在坊社;清朝属光化县太和乡;民国初年沿清制;民国七年(1918年),属光化县正区(老河口城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光化县六区(郑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光化县三区(老河口);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乾德乡(县城北张庄);1952年,名徐家滩村,属一区(莲花堰)明家山乡;1956年,名徐家滩高级合……。 |
明朝时期,张姓人家逃难于此,便在此家家,后贾姓迁入,形成村落,得名贾沟。明朝属光化县在坊社。清朝属光化县太和乡。1918年,属光化县东区管辖。1928年,属光化县一区(老县城)管辖。1935年,名贾沟保,属光化县三区管辖。1946年,属乾德乡(县城北张庄)管辖。1948年,属光化县爱国民主政府五区(贾湖)管辖。1952年,名贾沟村,属一区(莲花堰)雷祖殿乡管辖。1956年,名贾沟村高级合作社,属白……。 |
八一村位于王甫州电厂仅1公里,离谷城县仅10分钟路程,隔河相望。共有6个村民小组,党员40名。457户,1998名村民。村干部5名,全村阪图面积0.48万亩,耕地0.38万亩。卫生室2个,一个老年艺术团,一个保洁队,各类合作社7个。村民都用上了沼气,农副产品有:沙梨,山药,花生,西瓜,宝塔菜等。八一村着力打造春有花,夏有果,秋有实,冬有菜。农民们都住进了小洋楼。本辖区上建有福园、老年养护中心、福美……。 |
晨光村西临汉江河南岸,和谷城冷集隔河相望,全村5个组,1387人,其中党员27人,耕地面积3281亩,主要种植瓜、果、花生、蔬菜等。建有老河口市赞晨土豆专业合作社、老河口市振晨蔬菜专业合作社,晨光村所产的包菜、萝卜等蔬菜已成康师傅方便面定点供应商,是老河口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农副产品远销武汉、十堰、河南、广东、湖南、陕西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晨光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
位于南阳盆地边缘,村北有坡名为后山坡,坡上有岗,杨姓人家居于次此岗地,得名杨岗。明朝属光化县蒿堰社。清末,为蒿堰团杨岗甲。民国初年沿清制。民国七年(1918),属光化县北区。民国十七年(1928),名杨岗村,属光化县第十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名杨岗保,归属不变。民国三十五年(1946),名杨岗保,属孟楼乡。1948年,名称不变,属光化县六区。1949年解放后,名杨岗村,属光化县袁冲区。19……。 |
明朝初年,马姓人在此岗地居住,得名“马岗”。清末民初,因连年战乱,土匪横行致村庄荒废。现在的马岗村是1965年原增产大队刘家桥、皇城营、大小张户营迁至此处逐渐发展形成村落的。明朝初年,马姓人在此地居住。清朝末年,连遭战乱、土匪横行,至民国末年马姓人迁到近村张户营,马岗荒废。明朝,属光化县蒿堰社。清朝,属光化县东蒿社。民国初年沿清制。民国七年(1918),属光化县东乡。民国十七年(1928),名为马……。 |
鲍河村位于老河口市李楼镇东北端,地处丘岭岗地,鲍河村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小麦、玉米、红薯、芝麻种植为主。鲍河村主要通过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品种改良,稳定现有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依托先锋人家甘薯种植合作社,建立红薯种植基地,与镇规模企业襄樊金薯有限公司签订红薯收购协议,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达到三方受益。……。 |
金山村原名朱桥乡,境内两乳山因富含氧化铁,所以土壤呈红色,人们以为两乳山是座金山,故名。1948年秋解放后,为朱桥乡;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复宜城县;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由初级社过渡高级社,名朱桥乡属官庄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改为金山大队,属第七区红卫公社;文化大革命时1968年5月,名金山大队革命委员会,属第七区红卫人民公社;1974年2月,撤区并社,名金山大队……。 |
攀登石圣山,击水小南河。流经宜城市刘猴镇全境、汇入蛮河水系的河流名为小南河,小南河的源头就在陈湾村。源头名叫三股泉,泉水甘甜清澈,久雨不浑、久旱不涸。1967年,宜城在石圣山北麓建成小南河水库,汇聚泉水,水库面积达2000多亩,展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阔气势,使石圣山更添气势,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山环水绕相得益彰,使得石圣山显得涧深、谷幽、林密、石奇、洞深。走进陈湾村,山青水秀,美轮美奂,空气清新,环境……。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楚国在此建都184年,皇城境内有昭王墓、散金坡、紫禁城等遗址,现有许多出土文物,楚皇城遗址被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区,故称皇城村。据宜城县记载:秦汉时它居南郡,南朝宋大明元年(457)改属华山县,西魏时属汉南县,唐贞观八年(634)属率道县,唐天宝七年(78)属宜城县,宋、元、明、清则同;民国元年至民国25年(1936),宜城县以下实行区团制,后设立区公所,本地属一区(城厢区……。 |
早年余姓人家怕涨水,仅在此地搭棚居住,后形成两个村落,此村在北,故名上家余棚。据祖居此地的老辈人讲,当时自雅口南滩至流水沟,一望无际的芦苇,春上挖芦苇笋子当菜吃,秋里打芦苇搭棚子,编席子、编晒棉花的钵子卖了补贴家用。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公社把曾湾大队的周家湾、连江河和邓林大队的孙家湾划出来,成立新的大队,名余棚大队,属新生活人民公社;1968年5月文化大革命时,名余棚大队革命委员会,属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