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红河州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红河州“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目录(2021)〉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经村镇自主申报、县市级核准推荐、州级审核等环节,形成红河州“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目录(2021)入选名单。 |
哈尼族语,大为陡,果为山梁,马为大,意为陡坡大山,村做落在坡陡的大山梁上,故名。1955年3月划归六村办事处;1961年绿春县二区牛孔区成立大果马乡;1969年12月成立红旗公社改称大果马大队;1973年11月改称大水沟公社大果马大队;1984年4月撤销公社、大队,设区建乡,将原大水沟公社大果马大队改称大水沟区公所大果马乡;1988年3月县乡机构改革改称大水沟乡大果马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 |
因建村于金水河与勐拉河汇合处的山丘上,村民委员会原驻地金水河村,故名。1947年由河口县划归金平后设过金水河乡;1950年建政时,在金水河村建立金水河乡;1970年改名前锋大队;1973年更名金水河大队;1983年改名为金水河乡;1987年12月改称金水河村公所;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时改称为金水河村委会,为方便群众,村委会办公地点从金水河村搬迁至金水河镇政府所在地那发街,名称沿用至今。金水河村……。 |
哈尼族语,牛倮为牛打滚,底马为大田,村原是放牧场,后开田建村,故名。1973年11月红旗公社改称大水沟公社时,从洒马大队划分新增设大水沟公社牛倮底马大队;1984年4月撤销公社、大队,设区建乡,将原大水沟公社牛倮底马大队改称大水沟区公所牛倮底马乡;1988年3月县乡机构改革改称大水沟乡牛倮底马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改称牛倮底马村民委员会至今。牛倮底马村……。 |
因村民委员会原驻地自然村老刘新寨,故名。1950年建政时属新勐乡,1956年调整新勐乡行政区划时在老刘新寨建立老刘乡,1970年3月改名为春江大队;1979年改名为老刘大队;1983年改名为老刘乡,1987年改称为村公所,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时改称为老刘村委会至今。老刘村……。 |
哈尼族语,宋为看守,壁为给,很早以前,当地头人分这座山给村民,命令他们看守住,故名。1973年11月红旗公社改称大水沟公社时,从洒马大队划分新成立大水沟公社宋壁大队;1984年4月撤销公社、大队,设区建乡,将原大水沟公社宋壁大队改称大水沟区公所宋壁乡,1988年3月县乡机构改革改称大水沟乡宋壁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改称宋壁村民委员会至今。宋壁村……。 |
因建村时此地长有一种树,哈尼族称为普果,后书写成普角,故名。1950年建改时属金水河乡;1956年土改时在普角(村)建立普角乡;1970年3月改名永胜大队;1973年改名为普角大队;1983年改名普角乡;1987年12月改称普角村公所;2000年村改委时,改为普角村委会至今。普角村……。 |
南科是傣语“南课”的演化名。“南”为水,“科”为贫穷,意为缺水贫穷的地方。本村因位于边远穷脊山区。1970年调整普角大队行政区划时,划出部分村子在联防村成立联防大队;1973年改名为南科大队;1983年改名为南科乡;1987年12月改名为南科村公所;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时改为南科村委会至今。南科村……。 |
哈尼族语,是“蚂蚁蚂来”的缩写,蚂为低矮,蚂蚁为低矮下去的意思,村址地形低洼而得名,1982年改写玛玉,故而得名玛玉。1973年11月成立骑马坝公社玛玉大队;1984年4月撤销公社、大队,设区建乡,将原骑马坝公社玛玉大队改称骑马坝区公所玛玉乡;1988年3月县乡机构改革改称骑马坝乡玛玉村公所;2000年11月村改委改称玛玉村民委员会至今。玛玉村……。 |
原名布埃,瑶族语意为:薏蒿树村。后来村脚的水潭干枯后,潭底发现5至6米的骨头,人们以为是龙骨,后本村便改名为龙骨。1975年7月调整大老塘大队行政区划时,划出部分自然村在龙骨村建立龙骨大队;1983年改名为龙骨乡;1987年成立金水河乡后,划归金水河乡辖,改称龙骨村公所;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时改称龙骨村委会至今。龙骨村……。 |
地西北村委会位于乡境南部。东、南、西部与越南接壤,北与中寨村相连。地域面积27.3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76.6人。驻地海拔840米。辖地西北、荔枝树、石头寨、鸡窝寨、八抵寨、三家寨、大坪上寨、大坪中寨、大坪下寨、老厂、五家寨等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65亩,其中水田1722亩,旱地1278亩,人均1.56亩。2011年有500户2290人,其中男性1176人,女性1114人。世居哈尼族、彝族……。 |
中梁村委会位于乡境南部。东、南、西皆与越南接壤,北与地西北、中寨、马拐塘村毗邻。地域面积71.8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41.7人。距乡政府驻地22.5公里。驻地海拔1250米。辖中梁脚、岩羊坪、竹林脚、岔河、香菌坪上寨、香菌坪下寨、半边街、中棚、红岩等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902亩,其中水田2156亩,旱地746亩,人均0.97亩。2011年有696户3125人,其中男性1696人,女性1429……。 |
马拐塘村委会位于乡境西部。东与马鞍底村相连,南与普玛村连接,西与勐桥乡勐坪村为邻,北接勐桥乡卡房村。地域面积47.59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59.7人。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驻地海拔1350米。辖马拐塘、普家寨、马苦寨、马新寨、大坪新寨、大坪老寨、薄竹冲、独角塘、石洞、坪寨、丫口、拉灯、拉苦寨和水沟坪1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837亩,其中水田1900亩,旱地1937亩,人均0.78亩。2011年有6……。 |
勐拉,傣语勐南;“勐”为地方,“拉”为水,意为水边的寨子,地处坝子中的河边,故名。1950年建政时,乡政府设于纳黄街,得名纳黄乡,1970年改称红卫大队,1973年改名纳黄大队,经地名普查,1982年8月27日县长办公会议决定更名为勐拉大队,1987年12月,改称勐拉村公所,2000年改称勐拉村民委员会至今。勐拉村……。 |
村旁生长较多的野荞菜,故名。1970年调整翁,新勐大队行政区划时,划出部分自然村在荞菜坪建立春光大队;1973年更名为荞菜坪大队;1983年改称荞菜坪乡;1987年12月改称荞菜坪村公所;2000年改成荞菜坪村民委员会至今。荞菜坪村……。 |
翁当,傣语“龟当”的演化名;“龟当”,即老林边。村子建于老林边的山凹里。1950年建政时属新勐乡辖;1956年建翁当乡;1970年3月改名群新大队;1973年改称翁当大队;1983年改称翁当乡;1987年12月改称翁当村公所;2000年改称翁当村民委员会至今。翁当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