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阳阿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阳阿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汉代时村名为桑园,东汉女作家班昭的《东征赋》:宿阳武之桑间中的桑间即此。很早前前后是一片桑园,所以取名桑园村。
明代末年,姓董的从福宁集迁至此居住,以姓名村所以取名董庄。
宋圪垱原名后小柳,清康熙六十年,黄河马营决口后,为避水患,村民迁至东岗,俗称圪垱,大部分村民姓宋,故名宋圪垱。
是仓颉找到形象造字法后,在此修建庙宇“文定庙”纪念这件事,这是“文定六书”的最早来历,此地后来成为村庄,即以庙名为村名,故叫文定村。
清朝乾隆年间,姓孙的最早在此居住,故名孙庄,后来称为孙庄村。
此地为仓颉颁布法的地方,最初叫“明该地”,意思是“明白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意思,后来人们不知道“明该”的含义,误传为“明盖”,据国民二十五年《阳武县志》记载村名为明礼村,后改为明盖村。
大约300年前,毛、吴、贾三姓在此居住,称前毛寨、吴家寨、后贾寨,后来迁居人增多,三个村逐渐连成一个村,统称吴家寨,后简称吴寨村。
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裴姓兄弟二人,后来发生兄弟纠纷,老大南迁兄弟居住原地,南为兄,北为弟,取村名为北裴寨。
在很早以前叫土谷堆,清康熙六十年黄河决口,一次大水冲过来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娘娘庙,所以改为娘娘庙。
明初裴氏兄弟由山西移民至此,定居于北裴寨,后来老大南迁另建村庄,故称大裴寨也就是现在的南裴村。
此村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移民新村,1999年6月自洛阳市新安县河窑村迁此以原村名加新字命名为河窑新村。
早年间,有姓焦的在此居住,并且盖有楼房,故名焦楼。
原名阎潭口,清康熙六十年(1721),黄河在马营决口,村被淹没,水过后重建新村,多阎姓,遂改名阎庄。
姓吴的最早在此定居,村子小,故名小吴寨村。
姓的最早在此居住,故名梁寨。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