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修水县竹坪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修水县竹坪乡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紫竹社区[Zǐzhú Shèqū]

南圳第一安置区[Nánzhèndìyī'ānzhìqū]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0.5千米处。面积0.03平方千米,1546人。政府用于安置居民的小区,故名。

紫竹佳园[Zǐzhújiāyuán]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2.4千米处。面积0.05平方千米,2410人。竹坪乡居民小区,且小区内多种植紫竹,故名。

金竹社区[Jinzhú Shèqū]成立于2019年9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在金竹佳园D区1栋,面积1200平方米,有社区干部5名,管辖范围为金竹佳园小区。

金竹佳园小区[ jinzhújiāyuán]距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2.3千米处。东邻县第三水厂,西抵修水县九龙国际果蔬商贸城,北邻紫竹小区、县第九小学,面积0.198平方千米。是我县第三期整体移民搬迁安置点,建有房屋74栋,住房2340套,可安置移民搬迁人口约1.2万人。小区建筑容积率1.45,绿化率36.5%,房屋间距1:1,地面停车位1113个,内置商业街将小区分为A、B、C、D四个区域,内有多个休闲、健身、娱乐广场和标准化篮球场。2019年6月首次分房1750套,安置来自大椿乡、全丰镇、溪口镇、复原乡、港口镇、布甲乡、余塅乡、古市镇、新湾乡、程坊风景管委会、竹坪乡共11个乡镇的移民户1398户,至2020年6月已入住812户,3452人。小区公共设施齐全,有居民室内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所、金竹大酒店、手工加工厂、万福超市等。

南圳村[NánzhènCūn]位于修水县中部,乡政府驻地往东2千米,与义宁镇、杭口镇毗邻。东至竹坪乡良塘村,南至竹坪村,西至老竹坪桥,北至杭口镇双井村、宁州镇黄田村。面积6.7平方千米,3221人。村民委员会驻_南圳村第二安置小区。以境内南塅,圳背二村各取首字命名,故名。民国前属_高城乡三十六都,1949年属高城乡,1949-1956年属南圳乡,1958年设南圳大队,1984年设南圳村。下辖东塅源、架上、蒋湾、津头、李家祠、南塅、舍背、桐树窝、岩背、岩下、圳背、圳下、蒋坊、牛栏窝、沙洲铺里、马桥头、漆树窝、邱家、南圳第二安置小区19个自然村。主要农业为蔬菜、草莓。有柯龙线、黄田里西大道等主要交通干道。有仙姑岭等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东塅源[Dōngduànyuán]位于竹坪乡镇政府驻地东面1.5千米山源内东头。102人。位于山源内东头,土地肥沃,类似一个的天然粮仓,古称东仓源。1966年扩社并队,改名东塅源,故名。清咸丰元年徐姓由湖北省迁此定居。

架上[Jiàshàng]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3千米修水南岸土丘上。63人。位于修水南岸土丘上,地形如书架,故名。清同治四年赖姓由浙江迁此定居。

蒋湾[Jiǎngwān]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面2千米小七里山东南麓小河湾内。269人。蒋姓迁此竹坪小七里山东南麓小河湾内定居,故名。明朝时蒋姓由武宁县迁此定居。

津头[Jīntóu]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东北3千米土丘上。89人。村东为修水渡口,故名。胡姓由浙江迁此定居。

李家祠[Lǐjiācí]位于竹坪东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面1千米柯龙公路南侧田畈中央。58人。清乾隆二年李姓由湖广迁此,建有李氏宗祠,故名。

南塅[Nánduàn]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田畈中央。111人。早年立有南圳塅三圣殿,简称南塅,故名。丘姓于二百多年前由福建迁此定居。

舍背[Shěbèi]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面3.5千米柯龙公路南侧山窝中。232人。村前一塘水清澈得名澄塘,且地处茅舍之背,故名。鸦片战争时李姓由湖南浏阳县迁此定居。

桐树窝[Tóngshùwō]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面2.5千米山窝中。181人。位于山窝中,多桐树,故名桐树窝。又因聂姓在此定居,又名聂家园。清光绪元年聂姓由清江县樟树迁此定居,后将房屋卖于钱姓。

岩背[Yánbèi]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面4.5千米仙姑岭岩背山埂上。55人。位于仙姑岭岩背山埂上,故名。清同治元年廖姓由广西迁此定居。

岩下[Yánxià]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面3.5千米仙姑岭西面岩山下。196人。位于仙姑岭西面岩山下,故名。清道光三年熊姓由渣津迁此定居。

圳背[Zhènbèi]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偏北3千米山下平坦处。306人。位于山下平坦处,村前有水圳,故名。张姓由湖广迁此定居。

圳下[Zhènxià]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面1千米田畈中。118人。位于田畈中,处水圳下方,故名。清光绪元年陈姓由湖广迁此定居。

蒋坊[Jiǎngfāng]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2千米内。10人。因居住于此的多为属蒋氏,故名“蒋坊”。

牛栏窝[Niúlánwō]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偏北3千米,仙姑岭下左。36人。张姓养牛较多,故名。

沙洲铺里[Shāzhōupūlǐ]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偏北1.5千米大沙洲旁。25人。处于大沙洲旁,早年开有酒店,故名。清道光八年李姓由湖广迁此得名。

马桥头[Mǎqiáotóu]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偏北方向0.5千米处。84人。地处马桥塅,故名“马桥头”。清光绪十五年徐姓由渣津迁此定居。

漆树窝[Qīshùwō]位于竹坪乡东面2.5千米仙姑岭西南山窝内。93人。早年有大片漆树,故名“漆树窝”,又称“漆窝里”。清光绪二年赖姓由古市迁此定居。

邱家[Qiūjiā]位于竹坪乡内马桥头东方0.5千米处。251人。邱姓先祖所建,后多为邱姓居民居住,故名“邱家”,又名“南塅邱家”,早年此处立有南圳三圣殿,又称“南塅”。

南圳第二安置小区[Nánzhèndì'èr'ānzhìxiǎoqū]位于竹坪乡钱家西北方向1千米处。1025人。位于南圳村,且为政府用于安置居民小区,故名“南圳第二安置小区”。

崖碧[Yábì]位于竹坪乡。1800人。因位置较为险要,故名。

竹坪村[ZhúpíngCūn]位于修水县中部,乡政府驻地(方位)0.1千米处,与杭口镇毗邻。东至南圳村,南至山峰堰村,西至杭口镇坪下村,北至杭口镇双井村。面积5平方千米,2991人。村民委员会驻__竹坪村4组____。清康熙年内由彭姓砍竹坪建房,故名。民国前属___高_乡三十六都,1949年属高城乡,1951年属大坪乡,1958年设竹坪大队,1959年政县畜牧场,1961年恢复竹坪大队,1968年并入红星大队,1972年分出,设竹坪大队,1984年设竹坪村。下辖北冷水坑、大坪仑、山下、吴家、增源、洲上、朱家、竹坪、菖蒲堰、梁家源、窝子里、查家、湾里、田棚里16个自然村。主要农业为水稻、蔬菜。有柯龙线主要交通干线。有竹坪乡中心小学主要文教科体卫事业单位。有青峰寨旅游景点。

北冷水坑[Běilěngshuǐkēng]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北面3千米山坑里。107人。位于山坑里,且有冷水泉,故名。清乾隆四年赖姓由湖南浏阳县迁此定居。

大坪仑[Dàpínglún]位于竹坪南面0.5千米土丘上。16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坪乡驻此而改名大坪仑,故名“大坪仑”。王姓由何市迁此定居。

山下[Shānxià]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北面0.5千米处。107人。位于小七里山北面山下,故名。王姓由湖南平江县迁到此处定居。

吴家[Wújiā]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北面1.5千米山间小塅上。63人。由吴姓从临川县迁此居住,故名。

增源[Zēngyuán]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南1千米山源内。51人。清康熙年间徐姓由湖广迁此居住,人口增加后,一部分人分居毗邻山源,故名“增源”。

洲上[Zhōushàng]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0.8千米处。68人。梁姓由宁州良塘迁到此处定居,且处在沙石墩上,故名。

朱家[Zhūjiā]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北面2千米小七里山东侧平塅上。17人。清光绪三年朱姓由上衫迁此居住,故名。

竹坪[Zhúpíng]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北0.6千米处。121人。清康熙年间彭姓由马坳迁此,毁竹建房,故名。

菖蒲堰[Chāngpúyàn]位于竹坪乡南面,竹坪乡政府驻地0.5千米处。10人。堰上长满菖蒲,故名。叶姓由福建迁此定居。

梁家源[Liángjiāyuán]位于竹坪东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小山源中。39人。居住人属梁姓,清同治二年梁姓由西港迁此定居,故名。

窝子里[Wōzǐlǐ]位于竹坪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4千米处。28人。1952年范姓由本地冷水坑迁此定居,又称窝崽里,故名。

查家[Chájiā]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处。241人。迁入人属查姓,故名。

湾里[Wānlǐ]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2千米处。351人。村民居住地有湾水环绕,故名。

田棚里[Tiánpénglǐ]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8千米大山中。91人。刘姓由湖北通城迁至此处,当时在此打下大棚,故名。1926年由湖北省通城县迁至此处定居,现已改名为菖蒲堰。

山峰堰村[ShānfēngyànCūn]位于修水县中部,乡政府驻地(方位)1.5千米处,与义宁镇福湾村毗邻。东至义宁镇福湾村,南至沈坊村,西至板山电视塔,北至竹坪村。面积9.7平方千米,3070人。村民委员会驻_山峰堰村12组。境内自然村山峰堰,故名。民国前属__高城_乡三十六都,1949年属高城乡,1951年属大坪乡,1958年为山峰大队,1966年与楼下大队合并为红星大队,1974年分出楼下大队,1984年改为现名,1996年再与楼下合并称山峰堰村。下辖坳头、陈家、楼下、南边、坪上、晒谷坪、山峰堰、石窝、塘下、王家腊、枣树下、长源油榨、上源、茅窝、油麻塅、过水坂、王丘短、新屋、永丰寺19个自然村。主要农业水稻、蔬菜。有竹沈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有山楼小学等主要文教科体卫事业单位。有天宝农庄、仙人石、南泉井等著 名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坳头[Āotóu]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南偏西2.5千米田畈中央。72人。位于田畈中央,处船形山坳头上,故名。周、陈二姓由湖北省麻城县迁此,至今二百余年。

陈家[Chénjiā]位于竹坪南面1.5千米土坡上。83人。950年陈姓由宁州良塘迁此,开日杂商店,故名“陈家”。

楼下[Lóuxià]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面1千米山间平地上。122人。位于山间平地上,地势比林村低,如处楼下,故名“楼下”。清乾隆元年肖姓由浙江迁此定居。

南边[Nánbiān]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面3千米山脚。129人。位山峰堰南边,故名“南边”。陈姓由邻村坳头分此定居。

坪上[Píngshàng]位于修水县竹坪乡,竹坪西南3千米沈坊河西北平地上。45人。位于沈坊河西北平地上,故名“坪上”。清咸丰元年丘姓由福建上杭县迁此定居。

晒谷坪[Shàigǔpíng]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1.7千米处。124人。位于平塅中,常做晒谷场,故名“晒谷坪”。清光绪年间徐姓由高安县迁此定居。

山峰堰[Shānfēngyàn]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2.4千米处。155人。村东有三个山峰,村前有水堰,故名“山峰堰”。杨姓由湖广迁此定居。

石窝[Shíwō]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2.3千米处。110人。位于仙人石西北麓,周围山石累累,呈盆形,故名“石窝”。清咸丰三年易姓由溪口迁此定居。

塘下[Tángxià]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2.3千米处。113人。位于苏姑台北面水塘下方,故名“塘下”。二百多年前孔、张二姓由湖广迁此定居。

王家腊[Wángjiālà]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3千米处。65人。建房定居人属王姓。王姓由程坊迁此,垦荒居住,时值腊月严寒,故名“王家腊”。

枣树下[Zǎoshùxià]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2千米处。144人。村内原有棵大枣树,故名“枣树下”。孔姓由福建迁此定居。

长源油榨[Chángyuányóuzhà]位于竹坪乡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北2.5千米处。9人。为季节性榨油生产场所,故名“长源油榨”,同时也被称为“油榨”。

上源[Shàngyuán]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1.9千米处。19人。地处于山源内,故名“上源”。清康熙年间徐姓由湖广迁此定居。

茅窝[Máowō]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2千米处山窝里。28人。多毛竹,属植物。故名“茅窝”。乾隆九年胡姓由湖南浏阳县迁此。

油麻塅[Yóumáduàn]位于竹坪乡西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1.5千米处。68人。为早年种植油麻树众多,故名“油麻塅”。

过水坂[Guòshuǐbǎn]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2.1千米处。109人。有水源横穿而过,故名。

王丘短[Wángqiūduǎn]位于竹坪乡西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1.7千米处。210人。由王姓先祖迁此居住,故名。王姓迁此定居。

新屋[Xīnwū]位于竹坪乡西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1.5千米处。103人。为附近居民迁此新建房屋,故名“新屋”。也称“新屋子”。

永丰寺[Yǒngfēngsì]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1.6千米处。132人。寄予村民五谷丰登的愿望,故名。

沈坊村[ShěnfāngCūn]位于修水县中部,乡政府(方位)5千米处,与程坊管委会毗邻。东至沈坊小学,南至沈坊小学,西至铁砧源,北至撮箕窝。面积2.3平方千米,926人。村民委员会驻__沈坊____。沈姓人做了知府,得名沈方,以后谐音变为沈坊。民国前属__高__乡___三十四_____都,1949年属高城乡,1951年属黄沙乡,1958年属林业大队,1961年分出,设羽林、七窝大队,1966年并入沈坊大队,1984年设沈坊村。下辖撮箕窝、黄沙、沈坊、三岔窝、郑家山、黄沙谢家湾6个自然村。主要农业水稻。有竹沈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有沈坊小学等主要文教科体卫事业单位。有板山寺等主要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有李凌鹤等著名历史人物。有蜂蜜等主要特产。

撮箕窝[Cuōjīwō]位于竹坪西南4千米板山东面撮箕形山窝中。70人。位于板山东面撮箕形山窝中,故名“撮箕窝”。清光绪二年兰姓由福建迁此定居。

黄沙[Huángshā]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4.5千米小河两岸。232人。居住时天落黄沙,故名“黄沙”。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武宁县迁此。

沈坊[Shěnfāng]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4千米处。141人。本地沈姓人做了知府后得名沈方,后因谐音变为沈坊,故名。

三岔窝[Sānchàwō]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面7千米处。24人。位于三山间岔路口,故名。清绪光九年徐姓由福建迁此定居。

郑家山[Zhèngjiāshān]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6千米处。81人。建房定居人属郑姓,故名。清光绪二十二年罗姓建房定居,1918年郑姓由本地牵牛梗迁此。

黄沙谢家湾[Huángshāxièjiāwān]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4.5千米处。39人。谢氏居民居住地,后人多为谢姓,故名。

小坳村[Xiǎo'àoCūn]位于修水县中部,乡政府南偏西___12___千米处的山区。东至沈坊山枣坑,南至征村境山里,西至程坊上垅源,北至羽岭牵牛梗。面积9.7平方千米,1127人。村民委员会驻坪上__移民点____。明末清初,冯、陈、谢、李四姓迁徙居住,命名为鸟坳,后将丛林砍光,山坳不大,改名小坳。民国前属高乡34都,1949年属高城乡,1951年属黄沙乡,1958年属林业大队,1961年每分出设小坳大队,1966年�里大队并入,1984年改称小坳村。下辖冯家老屋、塘子头、�里、黄珠庄、刘家岭、晒谷坪移民点、坪上移民点、圳下移民点8个自然村。主要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茶叶、玉米次之。

冯家老屋[Féngjiālǎowū]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8千米山腰。72人。南宋年间冯姓由福建迁此处定居至2009年大部分冯姓迁坪上晒谷移民点,故名“冯家老屋”。

塘子头[Tángzǐtóu]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7千米峡谷中。35人。村头曾有一水塘,淹死一人而填塘用于防患,故名。五百年前何姓由程坊迁此定居,今有谢姓在此居住。

�里[Càolǐ]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7千米山脚。29人。村民沿用�里古社名,故名。五百年前何姓由湖广迁此定居。

黄珠庄[Huángzhūzhuāng]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7.5千米山窝之中。100人。位于黄龙与戏珠两山之中,有黄龙戏珠之说,故名“。清康熙年间李姓由高安县迁此定居,今有谢姓在此居住。

刘家岭[Liújiālǐng]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10.5千米山腰。28人。位于刘家所属山地半山腰处,故名。刘姓由福建迁此。

晒谷坪移民点[Shàigǔpíngyímíndiǎn]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面约2千米凸地之处。160人。原为山峰村晒谷场地,且为安置移民供以居住,故名。小坳石子岭片区农户移民定居。

坪上移民点[Píngshàngyímíndiǎn]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0.5千米山脚下。100人。地属周围较平坦之地,且小坳村民移民至此落户,故名。

圳下移民点[Zhènxiàyímíndiǎn]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东1千米处。80人。因修灌溉的长水圳由此经过,且有小坳村民移民到此落户,故名。

羽岭村[YǔlǐngCūn]位于修水县中部,乡政府偏西17千米处。与程坊管委会、马坳镇毗邻。东至沈坊村,南至小坳村,西至程坊大源村,北至马坳镇河洞村。面积10平方千米,1920人。村民委员会驻大坪仑移民点。地处山南麓,地形如羽毛,得名羽岭。民国前属崇乡五十一二都,1949年属白土乡,1951年属黄沙乡,1958年属井业大队,1961年分出设羽岭大队,1968年并入分出。下辖竹坪集镇移民点、大坪仑移民点、香铺里、四帝殿、刘家老屋5个自然村。,农业主要是水稻、蜜蜂养殖。有蜂蜜等主要特产。

竹坪集镇移民点[Zhúpíngjízhènyímíndiǎn]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东南0.3千米处。160人。为竹坪集镇新移民点,故名。竹坪1997年建镇,改为竹坪集镇,朱、刘、郑、曾姓由羽岭村迁入此处居住。

大坪仑移民点[Dàpínglúnyímíndiǎn]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南偏西1千米处。192人。因是移民新建并入住,故名。原大坪乡公社所驻地,后改为大坪公社,1982年改为竹坪乡,该地圆状,所以故名为大坪仑。2004年政府扶贫移民定居,驻有刘、郑、徐、李、杨、卢、钟姓等三十户。

刘家老屋[Liújiālǎowū](半山寺)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7.9千米处。刘姓由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迁入此,已有8代,故名。2002年相继迁往竹坪乡集镇、竹坪乡大坪仑移民点、竹坪乡南圳村茶场、马坳镇东津村、山口镇居住,曾有居民17户120人。(羽岭村3组,现有郑姓,刘姓3户12人居住)

牛形[Niúxíng](四帝殿)位于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偏南7.7千米小溪西岸牛形山旁。住户屋背像牛,故名“牛形”。郑姓由福建省迁入此处,已有8代。2004年相继迁往竹坪乡集镇、大坪仑移民点居住。(羽岭村4组,现有郑姓,刘姓、杨姓5户20余人居住)。

七亩塅[Qīmǔduàn](香铺里)位于竹坪乡南部,竹坪乡政府驻地西南6.7千米处。有水田七亩,故名。光绪十年朱姓在此居住,2004年相继迁往山口镇、竹坪乡集镇居住,曾有居民9户40人。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