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咸安区马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咸安区马桥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马桥“桥”分为三代,第三代马桥(位于原马桥发电站)以第二代马桥(位于严洲畈沈家与大屋刘之间,又名七孔桥)为名。第二代马桥以第一代马桥而得名(位于马桥老街北街尾)。古时,这里居住一马姓人家,旁边的一座木桥,被称为马家桥。三国时期,吴国一位将军抄小路去参加赤壁之战,骑马路过马家桥,马在桥上失蹄摔下,附近村民将这位将军救起。后来,这位将军拨来专款将马家桥改造成石块结构的桥,故被称为“马桥”。
因驻地附近有一口塘,塘的附近一带盛产苎麻,故名。1929年形成街道,因曾姓人最先在此定居,并开设店铺而名曾铺,又名曾铺街。
马桥“桥”分为三代,第三代马桥(位于原马桥发电站)以第二代马桥(位于严洲畈沈家与大屋刘之间,又名七孔桥)为名。第二代马桥以第一代马桥而得名(位于马桥老街北街尾)。古时,这里居住一马姓人家,旁边的一座木桥,被称为马家桥。三国时期,吴国一位将军抄小路去参加赤壁之战,骑马路过马家桥,马在桥上失蹄摔下,附近村民将这位将军救起。后来,这位将军拨来专款将马家桥改造成石块结构的桥,故被称为“马桥”。
元末明初,祖人镇金桥从江西瓦夹街迁至此地,曾在镇家港上修了一座带凉亭的木桥,桥身牢固,造形美观,命名“金桥”。
潜山因潜有贤才佳人而得名。(宋朝连中三元的枢密使、参知政事冯京,明朝侍郎通山籍朱廷立曾在潜山寺读书)。
因淦河中游的马桥河泥沙冲积,形成沙洲,数百年前严姓最先定居于此,故名严洲畈。后来张、陈、袁、刘、沈、王、魏姓陆续迁此定居,仍称严洲畈。
相九宫山祖师菩萨路过本地山岭休息时,顺便将汗湿了的袈裟脱下,在岭上晒,待晒干袈裟此岭竟被晒矮了半截,因此得名高晒岭。因“晒”与“赛”谐音,故被称为高赛岭。
明末,王姓祖人从山西太原迁居现桂花镇万寿桥村石鼓山繁衍生息。清朝初年,有两兄弟分支迁居于此地,兄长居于此地原任姓村庄任家窝(任姓人家建房居住一山窝南侧山坡上,故名任家窝),弟弟居于400米外原刘姓村庄刘家台。后任姓族人全部外迁,王姓后人仍不忘本,村庄仍延用原名称为任家窝。清末年间,因村庄发展,有分支离本地50米外山下建立新庄。为区别两个村庄,原住村庄称为任家窝老屋,新建村庄称为任家窝新屋。
因位于两条山垅的汇合处,故名。
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江西填湖广”,钱姓祖人四兄弟自江西湖口五柳(现湖口张青乡泉水村)迁居蒲圻。一年后,咸宁钱氏始祖、老四钱维隆迁居四门楼村油榨钱。明正德五年(1510年),九世钱舜武迁居大岔岭(现称大松岭)。明朝嘉庆九年(1530),十世钱瑚迁居红桃垄(又名天爵)。清康熙四年(1655年),十六世钱有福携四子迁居大桥钱(老屋钱)。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支十八世钱肃安迁居新屋畈(新屋钱)。二十一世钱凌衢因研究地理易经,通过风水堪查,确定张家桥附近一处有个好地方,于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35岁时迁于此宝地定居。因家景贫寒始建茅棚作庄屋使用,定名“望云庄”,意为凌云状志,石鑑重光。30多年后,钱凌衢兄长钱凌望三子钱光宣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迁入望云庄,跟随叔叔生活。钱家定居后,乡里人习惯把望云庄称为钱家庄。行政部门进驻后改称钱庄。
因历史上吕姓祖人在村庄内开设过店铺,故名吕家铺。
该山形状像鳌鱼,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
明正德年间,樊姓祖人从官埠老蟹桥经龙潭,辗转来到此地,为金罗二姓教授蒙童。因樊先生教书认真,深受金罗两姓爱戴。后来,在金罗两姓长老及族人要求下,樊先生率子女家眷于金姓旁择地搭棚而居,因村前有一月亮形水塘,故名樊塘。
清光绪年间,从江西迁入。因昔日有曾姓在此开商铺而得名“曾家铺”。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周氏世祖岳公因逃避红巾军之乱由江西麦田畈居二巷迁湖北江夏萝卜塰。公元1390年,二世祖兴四公一家由江夏迁入咸宁箭竿山下定居。公元1510年七世祖良济公由箭竿山下迁板桥(同心塘角附近),公元1535年,八世祖三兄弟另择风水宝地一同由板桥迁入四门楼定居。三兄弟:兰公、蕙公、莘公迁四门楼后果然人杰地灵。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经几代人两千多年的努力,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接连建起四个大门楼新屋闻名乡里,创举惊人,故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