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武胜县烈面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武胜县烈面镇各村社区情况介绍

社区居委会驻地于中山街,故名。中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即,故名。中山社区居民委员会于1986年成立,其名称沿用至今。

烈面镇中山街社区成立于1956年,原名:烈面镇街道居民委员会,于2012年改名为烈面镇中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场地位于东关路72号,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居民小组10个,居民户籍人口3576人,常住人口5327人,党员112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机关单位4个,大型超市2个。

因位于武胜县烈面至重庆的道路边,故取名为烈渝社区。1995年成立烈渝社区,2010年分出烈赛、烈渝、烈南三条街道成立新烈社区,其名称沿用至今。

烈渝社区成立于1995年9月,属于烈面乡镇所辖社区,办公阵地位于烈面镇邮电巷15号,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7个居民小区,居民住户3404户,常住人口10212人,辖区机关单位9个,学校1所,在册党员66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

东关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即以东关路而命名的,且由东关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东关路社区居民委员会于2010年成立,其名称沿用至今。

烈面镇东关社区成立于2010年5月,辖区面积0.7平方公里,内含大型超市一个。现有10个居民小区,居民户籍人口3286人,常住人口4765人,党员70个。

烈面镇新烈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10年10月,属于烈面镇乡镇所辖社区,办公阵地位于烈面镇烈渝路37号(烈面镇长途汽车站隔壁),辖区面积1.78平方公里,现有4个居民小组(烈面镇烈赛路、烈渝烈南、烈面七村铁路征地迁入、烈面六村五村铁路征地迁入),居民户籍人口1475人,常住人口1145人,正式党员37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机关单位1个,小型超市5家。

思源社区成立于2016年11月,属于乡镇所辖社区,办公阵地位于八一乡思源街150号,辖区面积0.2平方公里,现有2个居民小区,居民住宅楼236栋,居民住户428户,常住人约720人,流动人口0.2万人,辖区机关单位1个,学校0所,医院1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2个,各级“两代表一委员”2人。

村境内有一座狮子桥,村以此名。1949年前属烈面乡17保,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1953年为烈面乡1村。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烈面公社1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为卫国公社1大队,1971年复原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烈面公社狮子桥大队。

1983年社改乡改名烈面乡狮子桥村,1985年定名烈面镇狮子桥村至今。

烈面镇狮子桥村地处烈面镇场镇周边,距离武胜县城38公里。幅员面积约1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626户1893人,其中党员36人。精准扶贫户19户,53人。本村属浅丘陵地形,亚热带气候,境内气温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主要作物种类:水稻、玉米、油菜、红薯等。

村境内有一垭口,地势较高,在垭口处能望见嘉陵江水,当地百姓习称望水垭,村以此得名。1949年前属烈面乡12保。

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1953年为烈面乡2村。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烈面公社2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卫国公社2大队。

1971年复名烈面公社2大队。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烈面公社望水垭大队。

1983年社改乡改名烈面乡望水垭村。

1985年建镇时定名烈面镇望水垭村。

2020年5月,大冲坳村并入。

烈面镇望水垭村地处烈面镇西部,距离武胜县城38公里,国道212线、列桥路贯穿而过。幅员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534户村民,总人口2008人,党员43人。本村属浅丘陵地形,亚热带气候,境内气温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主要作物种类:水稻、玉米、油菜、红薯等。

村境内原有一翻越山梁的小路,遇雨天路滑难行,后人把它改造成了一又高又长的石梯,习称高石梯。1949年前属烈面乡13保,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1953年为烈面乡13村。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烈面公社3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为卫国公社3大队,1971年复原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烈面公社高梯大队。

1983年社改乡改名烈面乡高梯村,1985年建镇定名烈面镇高梯村至今。

烈面镇高梯村地处烈面镇南部,距离烈面镇6公里,全村总户数536户,总人口2130人。共有15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1850亩,其中耕地面积1350亩。全村以稻谷、玉米种植为主。

此村整体地势较高且地形平坦,又因在1951年至1954年在此曾建立“高原乡”,村委会驻于此地。1949年前属烈面乡20保;1951年至1954年为高原乡管辖;1955年复归烈面乡;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烈面公社4大队;1966年文革时更名为卫国公社4大队;1971年复名烈面公社4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烈面公社高原大队;1983年社改乡改名烈面乡高原村;1985年定名烈面镇高原村。

2020年5月,大鱼塘村并入高原村。

烈面镇高原村地处烈面镇南部,便民服务代办站距烈面镇政府2.6公里,全村幅员面积1212.5亩,辖13个居民小组,宫36户2034人,其中劳动力279人,中共党员66人。全村贫困户43户,114人。农户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烈面镇顺天寨村地处烈面镇西部,距离烈面镇政府3.5公里,烈赛公路传境而过。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35人,党员39人。现有耕地24.1公顷,水田13.7公顷。旱地13.4公顷。 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养殖业为经济收入。外出务工约420人。全村共有村级道路2.5公里。目前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并延烈赛路建有垃圾池4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明主监督管理、并定期开展党务村务公开。今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村内道路,村活动场所等逐步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烈面镇红花坝村位于烈面镇西南部,距离烈面场镇4公里,毗邻武胜县赛马镇,区域面积2.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1.8亩。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499户总人口1679人,其中劳动能力901人;中共党员44人,其中贫困党员6人。全村共有贫困户39户153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9.3%。农户收入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村内有一座白鹤山在当地颇有名气,村委会驻地设于此处。1949年前属烈面乡5保;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1953年为烈面乡11村;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烈面公社11大队;1966年文革时更名卫国公社11大队;1971年复名烈面公社11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烈面公社白鹤山大队;1983年社改乡改名烈面乡白鹤山村;1985年定名烈面镇白鹤山村。

2020年5月玉屏村并入,村委会驻地迁至原玉屏村村委会驻地。

白鹤山村位于烈面镇东北部,距离烈面镇政府1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共531户1922人,现有党员49名。现有耕地910.5亩,其中水田340.5亩,旱地570亩。村民主要靠种养殖业、经商以及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收入,外出务工1020人。全村共有村级道路约6公里。

烈面镇高峰村为于烈面镇东北部西关库区,濒临嘉陵江太极湖,东西与岳池县镇裕镇、嘉陵区土门乡隔江相望,南北接壤烈面镇楼房沟村、白云村,村活动阵地距离烈面镇政府8公里。全村幅员面积2.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2.5亩、退耕还林面积1350亩。辖14个村民小组,515户1744人。高峰村属建档立卡贫困村,2014年以前,农户收入主要靠传统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2015年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大力实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扶贫,全村基础设施焕然一新,血橙、莲藕、垂钓+等富民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创建为武胜县、广安市“四好村”。

村境内的山梁上,曾经修建有一座寺庙,因其地势较高,有白云绕转之形,得名“白云寺”,村以此名。1949年属于西关乡3保。

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1953年为西关乡4村。

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西关公社4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前锋公社4大队。

1971年复名西关公社4大队。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西关公社白云大队。

1983年社改乡改名西关乡白云村。

1992年撤乡建镇时定名烈面镇白云村。

2020年5月花岩洞村并入,村委会驻地迁至原花岩洞村村委会驻地。

烈面镇白云村为于烈面镇东北部,距离烈面镇8公里,全村总住户数445户,总人口1602人。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区域总面积1538.2亩,其中耕地面积907.5亩。全村修建公路10.3公里,已硬化5.8公里,便民路一条,宽1.1米,长400米,修建山坪塘9口。全村以稻谷、玉米种植为主。

以境内早前有窑罐厂。1949年前属西关乡4保,1951年改保甲制为村组,1953年为西关乡6村,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时改为西关公社6大队。

1966年文革时更名前锋公社6大队。

1971年复原名。

1981年地名普查时命名为西关公社窑罐大队,1983年社改乡改名西关乡窑罐村。

1992年撤乡建镇时定名烈面镇窑罐村。

2020年5月塘龙山村并入。

烈面镇窑罐村位于烈面镇东部,距离烈面镇14公里,距离武胜县城约55公里,嘉陵江太极湖沿村而过。全村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辖区9个村民小组,农户480户,总人口1484人,党员29人,退耕还林面积529亩,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花生等。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