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孙营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孙营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传最早在建村时期,村中郭姓人家占大多数,故取名为郭庄。又因民委员会位于郭庄,故名郭庄村民委员会。
传五六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沙漠荒地,其中在一块高地的半坡上,一户姓仁的人家在此搭建了一间茅草屋,后与一女子结为伴侣,成家立业,外人称这里为仁坡。后由一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后来村子日益壮大,取名为蒋家。又因民委员会位于蒋家,故名蒋家村民委员会。
几百年前,此地有一座庙院,院门上雕刻有一条巨龙,一家赵氏族人迁居其附近,起名赵龙门。又因民委员会为于赵龙门,故名赵龙门村民委员会。
后小渚出土的明嘉靖四十年史臣墓志铭记载,其先祖史义(来自何方失传),元末明初时,看到涡河南岸,环水间有两块沙洲,树木茂盛,鸟语花香,乃渡水落户在南面的沙洲上。子孙繁衍,人口众多,形成两个村庄,前小渚和后小渚。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后小渚,故名后小渚村民委员会。
传早期名曰临清庄,意为临近清水口的村庄之意,后更名为新庄。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故名新庄村民委员会。
东赵亭的张、刘、陈三姓始祖于大宋年间,由洪洞县迁居至此地,三姓世代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因张姓最多,故取名为亚张村。因村名读音不准,外地人路过此地时,常常发生事故。西边有一西赵亭与东西平行对称,后改村名为东赵亭。又因民委员会位于东赵亭,故名东赵亭村民委员会。
传最早有一王姓大户迁居至此,并在此地发展,村子日益壮大,村中以王姓居多,故取名为王家。又因民委员会位于王家,故名王家村民委员会。
据《七门新建》中《玄天上帝庙碑文》载:“粤稽大梁,襟山带河,龙蟠虎踞,历唐宋金元建都,洵天下首善之地也,迤城南七十里,张氏明初时族居于兹,其始祖名仲和者,累代积功德,产子分为七门,而遂认名其基址焉然”。又因民委员会位于七门,故名七门村民委员会。
传在元代,山西洪洞县有赵氏兄弟两人,一人留在当地,另一人来到大岗李乡户岗村。后其一子迁至此地,取名为赵亭村。土地改革时,村子一分为二,因位于西边,改名为西赵亭村。又因民委员会位于西赵亭,故名西赵亭村民委员会。
据《通许县志》记载,原名文德乡。明朝中期,从西北延伸至东南的一条渭水河,自文德乡东北角蜿蜒流过,当时通许县一位刘姓进士看到一股清水自远处奔流而来,一时有感而发,就对村民提出改名的想法,后来就由文德乡改为了清水口。又因民委员会位于清水口,故名清水口村民委员会。
由芦姓和敖姓两位先祖,携家族在此地定居,后逐渐发展形成村落,取村名为芦敖。又因民委员会位于芦敖,故名卢敖村民委员会。
传明代有张氏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因见树林中有许多乌鸦栖息停留,遂起村名为老鸦留,后误传为老鸦刘。村子逐渐壮大,一分为二,分别为前刘、后刘。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前刘,故名前刘村民委员会。
传南北朝后周时期,前、后成耳岗中间有一沙滩,沙滩上建有一粮仓,名曰上仓城。前后耳岗在城的两边,似城的两耳,因前城耳岗位前,故名前城耳岗。人们也简称其为前寨。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前城耳岗,故名前城耳岗村民委员会。
传南北朝后周时期,前、后成耳岗中间有一沙滩,沙滩上建有一粮仓,名曰上仓城。后后耳岗在城的两边,似城的两耳,因后城耳岗位后,故名后城耳岗。又因民委员会位于后城耳岗,故名后城耳岗村民委员会。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