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瑞安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瑞安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2]

明嘉靖间属芳山乡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属集广乡;1931年置湖岭镇,属第三区;1946年称湖岭乡,属陶山区;1949年8月属湖岭区;1953年复置湖岭镇,仍属湖岭区;1958年9月改称湖岭生产大队(1959年3月改称管理区),属湖岭公社;1961年改建湖岭人民公社,属湖岭区;1984年撤湖岭乡,置湖屿桥镇;1992年5月撤区,湖屿桥镇与坑源乡合置湖岭镇;2011年4月,永安乡、桂峰乡、芳庄乡、林溪乡、金川乡、潮基乡、鹿木乡并入湖岭镇;2015年12月析置芳庄乡、林川镇。

古名三港、嘉屿。

宋《三港曹氏世系图》:“曹氏……迁三港嘉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三港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大溪上流,有罗阳、大洪、莒江三个水自西北来会于此,因名。”“三港税课局,在县西南百十里。

明初与池村巡司同置,景泰三年司改属泰顺县,而税课局如故。”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六“瑞安县”载:“嘉屿乡在县西南一百十里,旧里名七:衡溪、凤源……。”“四十八都三港、螺溪……。”宋时属瑞安县嘉屿乡,设有高楼等里。

“高楼”之名此时已出现。

明嘉靖年间属嘉屿乡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都。

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六“瑞安县”载:“四十七都黄岙、古溪……。”“四十八都三港、螺溪……。”“四十九都高楼……。”。

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繁衍,山前山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窑遗址。

明嘉靖时属集善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清嘉庆时已有岭南、寺前、桐溪、后河等村庄(清嘉庆《瑞安县志》);1931年分属汇桐、桐州、三河、澄浦等10乡,属第三区;1935年分属桐岭乡、博爱乡、北善乡;1946年合置桐岭乡,属陶山区;1949年分置桐溪、浦西、桐善乡(1956年并入桐溪),属陶山区;1958年10月改称桐溪、浦西生产大队(1959年3月改称管理区),属陶山公社;1961年改建桐溪、浦西人民公社,属陶山区;1984年复置桐溪乡、浦西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桐溪、浦西乡合置桐浦乡。

2011年4月并入陶山镇,2015年从陶山镇析置桐浦镇。

古名芳山。

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六“瑞安县”载:“芳山乡在县西一百里。”明嘉靖时属芳山乡三十一都。

1935年分属三友、金川(金岳、对川合置)乡。

1938年设立岭雅、东源、金川、景和4乡。

1946年合置雅源、川和乡,属陶山区。

1949年置东源、金川、岭雅乡,属湖岭区。

1950年从东源乡析置林溪乡,从金川乡析置川和、金坪乡。

1958年改称林溪、金坪、川和、岭雅生产大队(1959年均改称管理区),属湖岭公社。

1961年改建林溪、金坪、川和、岭雅人民公社,属湖岭区。

1984年,复置林溪、金坪、川和、岭雅乡,仍属湖岭区。

1992年撤湖岭区,川和、金坪2乡合置金川乡,岭雅乡并入林溪乡;2011年林溪、金川2乡并入湖岭镇;2015年从湖岭镇析置林川镇。

明嘉靖年间属来暮乡三十七都和三十八都;1931年分属甲岙、许峰、曹川、许协乡;1935年分属甲峰、曹许乡,属第二区;1946年改称曹村乡;1949年又分为曹许、甲峰两乡,改属马屿区;1950年3月为曹村乡;1956年2月设立曹村(大)乡;1958年9月称曹村生产大队(1959年改称管理区),属马屿公社;1961年改建为曹村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曹村乡;1987年9月撤乡建镇;2011年并入马屿镇;2015年12月复置曹村镇,沿用至今。

明嘉靖年间分属安仁乡四十四都、广化乡四十七都、嘉屿乡四十八都。

1931年分属第四区江平、江华、江文、江凤4乡。

1935年江平、江华合置平华乡,江文、江凤合置文凤乡。

1946年平华、文凤乡合置文华乡,属高楼区。

1949年析置永新乡、永和乡,属高楼区。

1952年8月设立平阳坑区,高楼区永和、永新、凤翔等乡与马屿区的大南、清祥、顺泰乡划归平阳坑区。

1955年永新乡并入永和乡。

1958年称永和生产大队(1959年改永和管理区),与凤翔、大南、清祥、顺泰等生产大队(1959年改管理区)同属平阳坑公社。

1961年改建为永和公社,属平阳坑区。

1966年平阳坑区撤,与凤翔公社改属高楼区,大南等公社划归马屿区。

1984年复置永和乡。

1985年撤永和乡,设平阳坑镇,沿用至今。

明嘉靖时属芳山乡三十二都。

1931年分置咸丰、芳垟、东瑶、龙庄4乡;1935年咸丰、芳垟乡合置咸芳乡,1945年东瑶、龙庄乡合置瑶庄乡;1946年咸芳乡、瑶庄乡合置芳庄乡,属陶山区。

1949年析置咸芳乡、周垟乡、瑶庄乡,1958年周垟乡并入咸芳乡。

1958年9月分别改称咸芳生产大队、瑶庄生产大队(1959年分改为咸芳管理区、瑶庄管理区),属湖岭公社;1961年改建为咸芳人民公社、瑶庄人民公社,属湖岭区;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复置咸芳乡、瑶庄乡,仍属湖岭区;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瑶庄乡与咸芳乡合置芳庄乡;2011年并入湖岭镇;2015年12月复置芳庄乡。

北麂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海防重地,有北麂岛军事设施遗址等历史遗存。

原名东洛山,一名北岐山,地势险要,小岛回环,明初已有大陆居民到此定居,以捕鱼为业,渐成聚落。

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率舟师七次下“西洋”,多次经停东洛山。

《郑和航海图地名索引》载:“东洛山,据图,东洛山在温州港外,南己(麂)之北。”《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载:“东洛山,在县东南海中。

倭寇南北往来,往往泊舟取水于此,隆庆初设舟师戍守。”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因朝廷强推禁海政策,蔡牵夫妇率所部曾踞此岛周围海洋与清军水师李长庚、许松年等部周旋达20多年之久。

今岛除,大陆村民受生活所迫者,纷纷来此海岛以捕鱼为业,重新建立村落,北麂遂成近海渔场;民国时,为逃避抓壮丁,有许多近海居民迁移定居于此。

上之大小较场、东西水门等名称,皆蔡牵所署。

蔡牵失败后,岛民被逐回大陆,复成无人岛。

鸦片战争后海禁解。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