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潞华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潞华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辛亥革命后废里制,城内实行街巷制。民国元年(1912),将怀仁里改称东街。
该村原为东关,于1961年设为三大队,因村中有三官阁,故于1988年更名为三官阁。
辛亥革命后废里制,城内实行街巷制。民国元年(1912)将嘉义里改称西街,并一直沿用至今。
相传该村建在砖瓦窑附近,初名叫窑子头,后又更名为瓦窑头。
辛亥革命后废里制,城内实行街巷制。民国元年(1912),将执礼里改称南街。
“北街”指位于潞华街道的北部。辛亥革命后废里制,城内实行街巷制。民国元年(1912),将崇智里改称北街。
“南关”是原城外的三个关口之一。根据明天启三年的《潞城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六年(596),设置潞城县,城内设8坊(厢),后改为4坊。城外设三关(即东关、南关、北关)。
因位于潞华街道的东南方向且在卢医山脚下,故名。
据明天启五年《潞城县志》载:潞城县城隋开皇十六年始建,城内设四里(坊),城外设四关(里),有东关东里、东关西里、南关厢里、北关厢里,古南关处于东门外侧,为东关西里,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清为东关(东关包括主村古南关即东关,联合村即白鹤观村、三官阁村),形成“城外有城,关外有关”的奇观。民国时期为古南关编村。于1961年设为一大队。1988年更名为古南关。根据村上老人口口相传村原址在古县城的南边,故名。
西南山村历史悠久,古名叠翠庄、阁庄,最后定名为西南山村。因该村位于县城南卢医山脚下西边,得名西南山村。
因社区北有白鹤观,1988年更名为白鹤观。
该社区位于潞城区中华西街,该社区管辖范围为东起新华南路,西至环西路,南起邯长铁路,北至中华西街。紧邻环城水系,故命名为滨河社区。
该社区位于潞城区西方向,管辖范围为东起府西北路,西至西华北路,南起中华西街,北至北华西街。潞城市春秋时称潞子婴儿国,后属晋。汉置潞县,隶上党郡。北魏真君十一年,移县别置,曰刈陵。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潞城县。唐天祐二年更曰潞子,宋后复曰潞城,习称潞城为婴城、刈陵,又相邻婴城幼儿园,故命名为婴城社区。方位明显,指位性强,辨识度高,方便群众尽快熟悉。
位于卢医山脚下,故命名为卢医社区。
学府社区位于学府街建成区东北方向,该社区管辖范围为东起东华路,西至府东北路、潞石公路,南起中华西街,北至北华东街。东起由于社区所处位置是区内学校聚集地,有潞城区职业高中、第一中学、第四中学、实验小学、育才小学、府前幼儿园、学府幼儿园等多所学校,而得名学府社区。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