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城区设坊,因该地原建有数座牌坊,有褒孝扬义之意,故名孝义坊。 |
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时曾于此处设置驿站,故名站庄,清光绪年间改为站里。 |
古代近城置厢,设有守卫之险要处称关。因地处州城北门外,故名北关厢,后简为北关。 |
古为州衙兵寨,故名寨里。 |
隋、唐以来,为正平县县衙所在。明代城区建坊,因史以县名坊,故称正平坊。 |
古代近城置厢,设有守卫之险要处称关。因地处州城西门外,故名西关。 |
古代近城置厢,设有守卫之险要处称关。因地处州城南门外,故名南关厢,后简为南关。 |
相传,该村建于周朝,本为姬氏住地,原名姬庄,周文王姓姬,因讳帝王姓,改用国号“周”来代替,易名为周庄。 |
该村傍崖临沟,崖土坚硬,村民多打窑居住。以方位分别称南窑头、北窑头。1947年合并称窑头。 |
古时此地洪水暴虐,伯益(被禹封为虞侯)助禹疏洪治水,民始安居。后伯益居此,故名伯侯庄。明代改为侯庄。 |
该村原名水东村,与三泉镇水西村相对。后该村阎姓居多,村民认为水能化盐(盐与阎同音),日久盐(阎)将被水溶消。为了阎姓永久存在,遂选用不易被水溶解、性质坚硬之石为村名,故将水东村更名为石村。 |
隋代,山东王中主夫妇逃荒居此,形成村落,故名。 |
明代以前曾于鼓水两岸设水磨收税,此处为磨头孙某居所,故名。 |
二百年前,该村有祁姓、郭姓两大家,村内现尚有祁家胡同、郭家巷,故称祁郭。 |
传说新绛城是个卧牛城,该村东南角有一大土陵(现已消失),即拴牛之桩,后将桩字去木旁,改为庄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