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晋祠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晋祠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因居晋祠地区,故以晋祠冠名,得名晋祠社区。
因在晋祠镇区域内,为区别于晋祠社区,而取名晋祠一社区。晋祠原为古唐郡(村),明《太原县志》为晋祠堡,清《太原县志》为晋祠。据《史记》称,周成王姬诵“桐叶封弟”,封其异母弟叔虞于唐地,叔虞子燮父,因唐地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修建了祠宇,称唐叔虞祠。
据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在古晋阳城当皇帝时,前往晋祠朝拜圣母,在现在的小站附近歇脚,后来逐渐发展为驿站,当地人称“小站驿”。到了明朝时期,晋王府于小站驿南驻扎军队,称作“晋府营”,属太原九营十八寨之列,后来在此地形成村落,得名小站。
因村内有堡子,名王索堡,原来村中以王、索两姓为多,以姓氏命名,后改为索村。
明《太原县志》为东苑,清《太原县志》为东院。东院原是索村的一部分,后因人建院落于田间遂成村落,因其位置在索村之东,故称东院。
清道光《太原县志.祀典》:“崇福寺在县南五里大寺村,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寺南之村俗称南大寺,又作下大寺。
因村中只有一条南北向的狭长街道,房屋都在一条巷子两边,故而得名。
清道光《太原县志.祀典》:“崇福寺在县南五里大寺村,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寺北之村俗称北大寺,又作上大寺。
唐贞观八年(634年)村中建寺及无垢净光佛舍利塔。佛塔又称华严塔。花、华古均作华。寺以塔名,而村以寺而名。
原名石桥,据村观音堂碑文:“石桥村曾名刘村、韩村”。相传春秋战国时,智伯家臣豫让潜伏石桥下,行刺赵襄子未遂自刎,遂改名豫让桥。明万历《太原府志》:赤桥“在太原县西南七里晋水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让桥,至宋太祖凿卧虎山有血流成河,故改今名”。
相传春秋战国时,豫让刺赵襄子未遂,自刎赤桥,豫让头沿智伯渠漂流至此,故名。
因村中杨姓氏人居多,故名。
明代因“国家边费甚大,欲省转运之劳”而兴屯田。时太原县屯田有四处,即东庄屯、小站屯、马蔺屯、马圈屯,小站屯即此。后演变为小站营村。
王郭真武碑文载:(斛律光之父斛律金封为咸阳王)王郭有他的别墅,王郭村西角斛律金墓,亦称“王墓”,王郭即咸阳王斛律金的城郭。又一说,明末连年荒灾,有一王姓富豪惧饥民抢粮,家产难保,便以免租的方法让佃户为其建一座城郭,建成后命名为王郭,意为王家的城郭。
因该村张姓人数较多,区别于北张村而得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