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建成〔2020〕68号)、《广东省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粤建节〔2021〕84号)的要求,广州市在原“广东省绿色社区”“广东省宜居社区”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组织发动、社区申报、街道推荐、各区初核,市级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对照相关创建标准(见附件2),初步同意795个社区为广州市2021年绿色社区。 |
原是珠江南岸对出的一个小岛,因形似鳌鱼,故名鳌洲。1980年,为南华西街道的第一、第二、第三居委会。2002年3月三者部分街巷合并成立鳌洲居委会,沿用至今。鳌洲社区……。 |
因辖内有主要道路德和新街,故名。2001年3月,原为洪德街道的洪德五巷居委会、德和新街居委会与同福西路居委会(双门牌)合并成立德和新居委会,沿用至今。德和新社区……。 |
因区内有粤海关俱乐部为来往商船修建的天气预报信号台——波楼,因要在信号台上悬挂风球而得名(粤语称球为“波”,取英文“ball”的译音)。据说,当时在波台用高倍度望远镜可眺望到虎门,故此地有“海天四望”之称,故名海天。2002年3月,原洪德路居委会(部分路段)、宝恕居委会、波楼居委会及海天居委会合并成立新的海天居委会,沿用至今。海天社区……。 |
敬和里为清朝时十三行四大富商之一的叶家私宅所在地,不少富贵人家也陆续在此建造私宅。取意“居住在此的住户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故名。原为南华西街的第六、七、八、九、十居委会和洪德街道洪德路居委会(部分街巷),2002年3月合并成立敬和里居委会,沿用至今。敬和里社区……。 |
因辖内有龙武里,故名。龙武里,曾名龙德里、红武里,巷名的“龙”字与福建龙溪乡潘氏迁此定居有关,1981年改称龙武里。2002年3月,原南华西街道的第六、第十、十一居委会合并成立龙武里居委会。2012年9月原兆龙里居委会的龙光里、龙庆北这两条街巷并入并沿用至今。龙武里社区……。 |
因辖内有兆龙里,故名。巷名的“龙”字与福建龙溪乡潘氏迁此定居有关。2002年3月,原南华西街道第十二、十三居委会及聚龙居委会(部分)合并成立兆龙里居委会,沿用至今。兆龙里社区……。 |
因居委会驻洲咀大街,故名。洲头咀,因原是江心洲的突出部分(俗称洲咀)而得名。2002年3月,原洪德街道洲咀大街居委会与第十一居委会合并成立洲头咀居委会,沿用至今。洲头咀社区……。 |
因辖内有主要道路金沙路,故名。原为凤凰街道的第三、四、十三、十四居委会,2002年合并为金沙居委会并沿用至今,现属龙凤街道。金沙社区……。 |
海珠涌旧称“马涌”,因地处海珠涌旁,故名。原为二龙街道的第一居委会,2002年更名为马涌居委会并沿用至今,现属龙凤街道。马涌社区……。 |
因辖内有主要小区康隆苑,故名。原为二龙街道的第十八居委会,2002年更名为康隆居委会并沿用至今,现属龙凤街道。康隆社区……。 |
“昌盛”寓意“繁荣昌盛”,故名。原为二龙街道的第三十七居委会,2002年更名为昌盛居委会并沿用至今,现属龙凤街道。昌盛社区……。 |
因地处龙田,故名。原为二龙街道的第二、第三、第十九居委会,2003年合并为龙田居委会并沿用至今,现属龙凤街道。龙田社区……。 |
民国初建有宅邸“梅园”,因地处梅园南部,故名。原为凤凰街道的第十六、十七居委会,2003年合并为梅园南居委会并沿用至今,现属龙凤街道。梅园南社区……。 |
因辖内有主要建筑富力现代广场,故名。2004年从梅园西居委会析出,并成立至今。富力社区……。 |
因辖区内原有广州市造船厂宿舍,故沿用旧名。原为沙园街道的第一、第二居委会,2002年合并成立广船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广船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