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东寺头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东寺头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南北朝时,村北山上建一寺院,叫妙轮寺,故名。
虎窑村以传说故事而得名。相传,金灯寺高僧募捐正值冬季,行至这里天色已晚,即在路旁一大石岩内夜宿。不料天降大雪,无路可去。高僧三天三夜无食可进,饥寒交迫,奄奄一息,不觉沉睡了去。一觉醒来,身边卧一猛虎为其取暖。随虎当做僧之坐骑,踏上募捐之路。建村后,以此取名虎窑村。因村民委员会在这里,故名。
寺头河流经西湾村时,河床拐到东山脚下,西边空出一个大湾,这个大湾由北岩则脚山,西禁坡山,南北山等三座大山围成一个半圆圈,也就是一个大湾。当时因这个河湾与河床基本是一个水平面,所以每年洪水季节,这里就是一片汪洋和沼泽,因此得名西湾村。因村民委员会在这里,故名。
原名庵子嘴。俗传有寺必有庵,东寺头古有妙轮寺,相对应在这里山堎上建有一尼姑庵。建村后取名庵子嘴。随时代变迁,庵被毁,取平安之吉义,易名安嘴,久之将嘴字写成咀,谓现名安咀村。因村民委员会在这里,故名。
原名庵阳。旧传,村北山阳坡曾建有一座与妙轮寺相对应的尼姑庵,建村后因此得名庵阳村。随时代变迁,庵毁村扩,为村民平安吉祥,取其谐音,易名安阳村。因村民委员会在这里,故名。
棠梨庄因从前全村到处是棠梨树(小黄梨,当地群众称其为棠梨),得名成棠梨村。因村民委员会在此,故名。
原叫龙门村,这个村居住的地方叫“九龙捧圣地”。村庄住在东山脚山下,紧靠此山的村庄东边有个小岩脚山,此为凤山。它的周围,南有青龙山,北有池凹脚山,中心脚山,东有上凹脚山,还有后坟脚山,牛圈掌脚山,引地凹脚山,西南还有南井脚山,旱西脚山等九个山头为九条龙,因山势得名门楼村。因村民委员会在此,故名。
据传,这里原本没人居住。天池岭之下,河滩宽阔,河沟两厢深山密林,水草茂盛。寺头的村民常来这里放牧,为避路途遥远往来不便之困,随就沟滩边天然岩洞建起畜圈,俗称石窑滩。定居建村后,也随之得名石窑滩村。因村民委员会在此,故名。
原名井底村。井底村处在大山高崖之下,四周被上千米高的大山包围着,西有哈楼梯、东有死王脑山,南有钢杈楼山,北有蒙眼道山。当地群众形容四周高耸云霄的无数尖山曰:“鸡冠桂日三千丈,僧帽连云八千刃”。从石窑滩河寺凹等村的高山头上往下俯视,恰像四周高山围成的石井,村庄建在底部,得名井底。因发展旅游业,2008年由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更名为神龙湾村。因村民委员会在这里,故名。
原名养老院。传,这里有一天然石岩,在石岩前,专为供养周围各寺院的老僧人建有一座寺院,(现在九龙洞内还保存一通记载这个寺院的石碑),叫“养老院”。村庄建在其不远处的三岔沟的西沟山坡上。人们即管村子叫养老院。之后,寺院被毁,露出石岩,人们常把羊圈养在这里,随原名之谐音取名羊老岩村。因村民委员在此,故名。
村子建在名苍龙洞旁沟边。相传,公元627年-650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朝内各势力明争暗斗,争夺权力,相互残杀,其第七子李徽为了逃避政治斗争风险,避难于苍龙洞中。政治风波过后,该起驾回朝,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苍龙洞谓之七子洞,其所处山沟也名为七子沟。因之,得名七子沟村。因村民委员会在此,故名。
位于东桥沟西面故取名“西桥沟”。村驻地在“碓臼交”,因乡公所初建时设在西桥沟,所以无论生产大队还是村一直是“西桥沟”。
1844年即光绪三年,一位姓张的在此定居,因地形凹陷,故称“张家凹”。
此村位于一个干石沟底,有一块大焦石,故名焦底,沿用至今。
此村位于一座骆驼山脚下,得名常驼。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