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大通县朔北藏族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大通县朔北藏族乡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县东社区于2012年8月成立,沿用至今。

1957年前为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属朔北公社;1984年后半年政社分设后改称为朔北藏族乡阿家堡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始建于明末清初,后于公元1723年,有祁姓从互助菜子沟前来此地定居,移民为了怀念故土,于是把祖居地名移用此地,1949年至1957年为朔北乡管辖;1958年为朔北公社管辖;1984年后半年政社分设后改为朔北藏族乡菜子口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49年至1957年为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由朔北公社管辖;1984年后半年政社分设后改为朔北藏族乡代同庄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49年至1957年为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由朔北公社管辖;1984年后半年政社分设后改为朔北藏族乡李家堡村村民委员会。

后于明洪武年间从南方以及陕西、山西等地迁来郑、李等姓氏定居于此,命名马场,1949年至1957年为朔北乡管辖,称马场行政社;1958年公社化后,由朔北公社管辖;1984年后半年政社分设后改为朔北藏族乡马场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49年至1957年为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由朔北公社管辖;1984年后半年政社分设后改为朔北藏族乡下吉哇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49年至1957年为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由朔北公社管辖称之为小龙院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改为朔北藏族乡小龙院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49年至1957年为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由朔北公社管辖;1984年后半年政社分设后改称为朔北藏族乡药匠台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49年至1957年为大通多隆乡管辖;1958年至1964年为东峡公社管辖;1965年划归为朔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后,为朔北藏族乡永丰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55年以前为大通五区驾窎沟乡管辖;1956年撤去并乡时,与朔北乡合并,并由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由朔北公社管辖;1961年调整核算单位时,从朔北划出窎沟公社后,由窎沟公社管辖。

1966年四清运动时,朔北、窎沟合并,为朔北公社管辖;1981年又将窎沟划出,为窎沟公社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后,为窎沟乡八寺崖村村民委员会;2006年撤乡并镇时,归入朔北藏族乡,为朔北藏族乡八寺崖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55年以前为大通五区窎沟乡管辖;1956年撤去并乡时,与朔北乡合并,并由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由朔北公社管辖;1961年调整核算单位时从朔北划出窎沟公社后,由窎沟公社管辖;1966年又将朔北、窎沟合并,为朔北公社管辖;1981年朔北公社又将窎沟划出,为窎沟公社管辖;1984年体制改革后,为窎沟乡白崖村村民委员会;1985年因和良教乡白崖重名,更改为白崖沟村民委员会;2006年撤乡并镇时,归入朔北藏族乡,为朔北藏族乡白崖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55年以前,为大通五区驾窎沟乡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时,与朔北乡合并,并由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由朔北公社管辖;1961年调整核算单位时,从朔北划出窎沟公社后,由窎沟公社管辖;1966年四清运动后又合并为朔北公社,由朔北公社管辖;1981年朔北公社又将窎沟划出,为窎沟公社管辖;1984年体制改革后,为窎沟乡边麻沟村村民委员会;2006年撤乡并镇时,归入朔北藏族乡,为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55年以前,为大通五区驾窎沟乡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时,与朔北乡合并,并由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由朔北公社管辖;1961年调整核算单位时,从朔北划出窎沟公社后,由窎沟公社管辖;1966年四清运动后又合并为朔北公社,由朔北公社管辖;1981年朔北公社又将窎沟划出,为窎沟公社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后,为窎沟乡花科庄村村民委员会;2006年撤乡并镇时,归入朔北藏族乡,为朔北藏族乡花科庄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1955年以前,为大通五区驾窎沟乡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时,与朔北乡合并,并由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由朔北公社管辖;1961年调整核算单位时,从朔北划出窎沟公社后,由窎沟公社管辖;1966年四清运动后又朔北、窎沟合并为朔北公社,由朔北公社管辖;1981年朔北公社又将窎沟划出,为窎沟公社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后,为窎沟乡东至沟村村民委员会;2006年撤乡并镇时,归入朔北藏族乡,为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