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城区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城区街道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因地处旧河津县城内命名城关村。
民国中期,杨家巷曾名为“西坊七社”。解放初期,村里锣鼓铜器上均有“西坊七社”红漆字样。许多老年人谈起来也知道这个村名。但是这个村名何时起用,何时停用也无从考证。为何叫“西坊七社”。据说是因为这一区域地处河津老城西北部,由七个部分组成而命名。这七个部分是:杨家巷、侯家胡同、小巷、桃园巷(仓后头)、台家巷、西街、后沙渠(还有一说谓七部分中没有小巷,而把杨家巷分作东、西两部分)。其中以杨家巷占地面积最大、户数最多,人口最多,为村庄主体,故以杨家巷称之。而杨家巷则因杨姓人家最早居住此地而得名。
西关村村名是由河津老城“西关”名称沿用而来,明代属永绥坊,清代为永绥里西关厢。
该村先民曾用崖下厚厚的埴土(俗称沼泥)筑窑,做瓦盆、滴水等陶业营生。随着烧窑的窑体不断变大,数量不断增加,布局不断依崖向西发展,直至禹王庙坡,形成了一定的陶业气候,这就是“窑头村”村名的来由。这里最早只有一个窑头村,后分为东西两个窑头,东边的窑头村叫东窑头。
该村先民曾利用崖下厚厚的埴土(俗称沼泥)筑窑,做瓦盆、滴水等陶业营生。随着烧窑的窑体不断变大,数量不断增加,布区不断依崖向西发展,直至禹王庙坡,形成了一定的陶业气候,这就是“窑头村”村名的来由。后分为东西两个窑头,西边的村叫西窑头。
秦始皇一统六国,行文郡县通缉黄石公(魏辙)。黄石公于220年北上黄汾,在汾北寨隐居十年,为了避人耳目,他在二郎洞设塾教书。对儒、法、道学说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汉高帝十年(196),汾北寨人始知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就是在其村教书十年“老道”。于是村民与黄石公的学生在村中心大道北头,坐北向南建一黄公庙。同年改汾北寨为黄村,在黄村所建的20多座庙宇中,村中只有黄公庙一所,其他庙宇均建于村外,由此可见村民对黄石公的敬仰。此后,黄村东、西的两个小村也都慕名叫黄村,人们为了区分村郭,将东、西的黄村,分别称为东黄、西黄,因汾北寨人多村大,又居于中,就叫成大黄村。后习称黄村。黄村村名延续至今。
郭村因最初为郭姓家人居住之地而得名。
因所在居民点(修村)而得名。一说:薛仁贵是独生子,他父亲依封建习惯,怕儿子半路夭折,渴望长命百岁,而取乳名“羞人”,后来薛仁贵长大后在柳员外家当长工时,又以谐音“羞人”改为“修仁”,意谓修养仁法。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故人功勋,村名改为修仁村。
据传,黄村一带曾建有黄公庙,用于纪念在其村教书十年的黄石公,黄村东西两个小村都尊名叫黄村。后来人们为了区分,将东边的村或称东黄,东黄村村名由此而来。
卫庄村名由来已久。根据市文物部门审定,村北为汉代古墓葬群。从出土西汉砖旋墓砖刻有卫氏姓名的坟墓推断,卫庄村远在汉代就有“卫”氏望族居住,名曰卫庄。几千年来,卫姓曾长期在此生息繁衍。又据村里发现一块残碑记载:明末持续两年大旱,致使姓“卫”村民逃荒外出。后据传,姓“卫”村民迁居甘肃、宝鸡一带。
百底村为希望村里出皇帝之意愿而得名。因柏树而命名。据传说,“百底村”原名“百帝村”,意指该村可出一百个皇帝,历经沧桑,后遭封建帝王的干预,将“百帝”改为“百底”。另一种说法,本名柏底,因始居崖头柏树之下故名。
西王因王姓始居,且来自陕西故名。或因对应东王庄故名。传说南北朝时期,陕西王姓人家迁来此地,繁衍后代,立“西王庄”。另一种说法,古时王姓兄弟,一支东迁曲沃,叫“东王庄”,一支迁西为“西王庄”。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