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有五涂,“五涂相联”,故名。 |
朱买臣(公元前115年)字俞之,西汉吴县人,武帝时为会稽太守,后官至庄严都尉,故名朱尉。汉时村人以烧制砖瓦为业,艰难度日,朱太守为之减免赋税,村人感恩不尽,立朱太守(简称朱尉)庙,故名。 |
取“永远兴旺”之意,后为祈愿永远安宁,故名。 |
古时候原是一条广阔的江河,浪头高,湖底深,日积月累地被冲积,大湖中心起初引成为滩,后逐渐为渡,外形锥度稍弯,故名浪头湖。 |
根据老一辈说法,该区域原为老百姓海涂抲鱼栖息地,将近有百间草舍,因此得名为百舍,根据历史变迁后逐渐形成村落,取名为柏舍。 |
传古时有人掘得玉杯两只,献与皇帝,因献“厚宝”有功,被封为献宝状元,故名为“厚宝村”,日久演变,才称后堡。 |
皋埠,亦作高步,或皋部。越地方言“高”“皋”谐音,“部”“步”“埠”谐音。高,宋隶雷门乡高平里故地;步,水际渡头曰步;埠,船舶埠头。《嘉泰会稽志》:“皋步桥在县乐一十五里,自桥东趋上,下皋部。”,故名。 |
南宋时宋将牛皋在攻打金兵时追逐金兵到此地停止,故名。 |
石渎、亭渎、仁渎、均在皋埠大长坂河两侧,“渎”在这里是用以灌溉的沟渠,故两侧村子多以“渎”名。由于此地水路既方便又安全,故取名为仁渎村。 |
《广韵.耕韵》:“浜,安船沟。”《集韵.庚韵》:“浜,沟纳舟者曰浜。”浜的本义为小河沟。在绍兴,浜有两层含义,一即小河,二是泛指,如河浜,不是指具体某一条河,而是河道总称。类似地名有杨浜、茶浜、潘浜等。位于南头江傍,旧时多为杨姓居住,故名。 |
2007年村规模调整,由原后横村、沈江村、枯桥村、郦家埭村、韩家溇村合并成五和村。由五村合并而成,寄寓五村五睦相处之意,故名。 |
据说生活在本村内的老百姓每天高兴,平安,起名为高平村。 |
岑前村由岑圩村、前赵村合并,共有13个村民小组形成以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是独立自治,至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成立灯塔农业合作。不久,便与岑圩村的勤俭社合并为勤俭高级农业合作社,至1961年两村分立,“文革”中改称立新大队,“文革”后,又恢复“前赵”村名,2007年4月再度与岑圩村合并,成为“岑前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