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西山崖有一寺庙,故称为小寺,1983年体制改革为小寺村民委员会,故名。 |
原来有蒙古族放牧为生,因有山形状像犁地的铧,故被称为铧尖,1983年体制改革被改为铧尖村民委员会,故名。 |
下寨村原是蒙古族居住,贡家王爷在这安营扎寨,本村是安营扎寨的下村,一直称为下寨。上有上寨,下有下寨,原来就是一个寨地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地方,1983年体质改革改为下寨村民委员会,故名。 |
喇嘛托海原为蒙语,意思就是有小园山象喇嘛头,故称喇嘛托海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西扎湾村民委员会,故名。 |
以前以农牧业为主,草原广阔,所以称为草原村,故名。 |
因其地理特貌,称为俄博湾,后称长五岭,1983年体制改革命名为长岭村村民委员会。 |
于1929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村,主要有李、张、马、陈、石多种姓氏组成,以后发展,成为上寨村,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上寨村民委员会,故名。 |
村庄后山像簸箕,所以称为簸箕湾村,故名。 |
乌图为蒙语,意为长山的意思而得名乌图村,1983年体制改革为乌图村民委员会。 |
因村后有马脊岭村,本村在前60年前称前滩,1958年命名为烽火大队,1983年体制改革为烽火村村民委员会。 |
于1929年先后由湟源县各地迁至本地,此地靠西北有座山像马脊梁而得名。1983年体制改革为马脊岭村民委员会。 |
因其地理特貌命名为阳坡湾,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寺寨乡阳坡湾村民委员会。 |
本村前面有五座小山坡,所以称为五岭,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五岭村民委员会,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