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6日,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5〕50号),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从朗溪镇、缠溪镇、新寨镇和原峨岭镇区划调整19个村居,成立峨岭街道办事处。 |
龙津街道办事处由原峨岭镇人民政府撤建而建成,于2015年8月11日成立。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属思邛江长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属印江县。 清,属印江县在廓图四甲。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中正乡,隶属城关区。 1950年2月,更名为中坝乡,属城关区。 1958年8月,乡改管理区,随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中坝乡,属峨岭区。 1992年,原中坝、玉屏乡合并建中坝乡。 2015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中坝乡新设中兴街道。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设隘门巡检司,隶属厥册蛮夷长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隶印江县。 清,属印江县在廓图五甲、九甲。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复兴乡,隶属崇正区。 1950年2月,设板溪乡,隶属城关区。 1951年3月,设复兴区,驻地板溪。 1952年12月复兴乡改称板溪乡,随后复兴区改称板溪区。 1958年8月,区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板溪区。 1992年,原板溪乡、毛寨乡、坪底乡部分村合并建板溪镇。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设沙子坡哨,属隘门巡检司辖,属厥册蛮夷长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隶印江县。 清,初改隶安化县,后期划归印江县。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属城关、天堂2个区并管。 1950年,属民生乡和六井溪乡并管。 1952年12月,设沙子坡乡,隶属第三区。 1958年8月,乡改为管理区,随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沙子坡乡,属板溪区。 1992年,沙子坡、花园、韩家、凉水4乡合并为沙子坡镇。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设天堂哨,属隘门巡检司辖,隶属厥册蛮夷长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隶印江县。 清,属印江县在廓图。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天堂区。 1950年2月,设崇正乡,属崇正区。 1952年12月,崇正乡改称天堂乡,随后崇正区改称天堂区。 1958年8月,区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天堂区。 1992年,天堂、陡溪2乡合并为天堂镇。 |
唐,属思王县。 宋,更名为仁溪里,属武陵郡地。 元隶属厥册蛮夷长官司。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改隶郎溪蛮夷长官司。 清道光十年(1830年),属印江县朗洞图一甲、三甲。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木黄乡,属合水区。 1951年3月,仍设木黄乡,属合水区。 1958年8月,乡改为管理区,随后改公社。 1984年1月,置木黄区。 1992年,木黄镇、建厂乡、新民乡合并为木黄镇。 2015年3月18日,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木黄镇、新业乡,设置新的木黄镇,木黄镇辖原木黄镇和原新业乡。 |
唐,属思王县。 宋、元,属郎溪洞辖地。 明,隶属郎溪蛮溪夷长官司。 清道光十年(1830年),属印江县朗溪图辖地。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合水区。 1950年2月,设合水乡,隶属合水区。 1958年8月,区改为公社。 1984年1月,改置合水乡,隶朗溪区。 1992年,原合水镇、新场乡合建并合水镇。 |
唐武德三年(620年),设思王县。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废思王县。 宣和三年(1121年),改置朗水洞。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设朗溪蛮夷长官司。 正统三年(1438年),废乌罗府,朗溪蛮夷长官司改隶思南府。 清道光十年(1830年),朗溪司并入印江县。 民国中期设朗溪乡,隶属合水区。 1950年2月,仍设朗溪乡,属合水区。 1951年3月,设朗溪区,朗溪乡改隶朗溪区。 1958年8月,乡改管理区,随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朗溪区。 1992年,朗溪、泡木、坪柳3乡合并为朗溪镇。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属思邛江长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设印江县,属之。 清,属印江县在廓图一甲、三甲。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缠溪区。 1950年2月设缠溪乡,属缠溪区。 1958年8月,区改公社。 1984年,复置缠溪区。 1992年,由缠溪镇、打杵场乡、打杵坳乡、曾家乡合并建缠溪镇。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设杨(洋)溪公俄巡检司,隶属思邛江长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隶印江县。 清,属印江茅坝图。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洋溪乡,属缠溪区。 1950年2月,仍设洋溪乡,隶属缠溪区。 1951年9月,设洋溪区,洋溪乡改隶洋溪区。 1958年,区改为公社。 1984年,复置洋溪区。 1992年,洋溪、坪林、桅杆3乡合并为洋溪镇。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属思邛江长官司。 明洪武五年(1372年),属水德江长官司。 清,改隶安化县。 民国四年(1915年),改属印江县。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印南乡,隶属城关区。 1952年12月,更名新寨乡,属第一区。 1958年8月,乡改管理区,随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新寨乡,属峨岭区。 1992年,新寨、凯望、农场、大塘4乡合并为新寨乡。 2015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新设置新寨镇辖原新寨乡(除划归峨岭街道管辖部分外)。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隶属厥册蛮夷长官司。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隶印江县。 清属印江县网坨图五甲。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属天堂区管辖。 1950年~1952年12月,属民生乡和六井溪乡并管。 1952年12月,设杉树乡,隶属第二区。 1958年8月,乡改管理区,随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杉树坳乡,属板溪区。 1992年,杉树坳、何家3乡合并为杉树乡。 2015年3月18日,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杉树坳乡,设置杉树镇。 |
唐,属思邛县。 宋,属思堡。 元,属厥册蛮夷长官司管辖。 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隶印江县。 清,属印江县茅坝图。 民国中期(1927年-1946年),设尚武乡,属夭堂区。 1950年,仍设尚武乡,属崇正区。 1952年12月,改称刀坝乡,属第四区。 1958年8月,乡改管理区,随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刀坝乡,属天堂区。 1992年,刀坝、兰克、庙坪3乡合并刀为坝乡。 2015年3月18日,贵州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刀坝乡,设置刀坝镇。 |
唐,属思王县。 宋、元,属郎水洞。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朗水洞为朗溪蛮夷长官司。 清初,隶属朗溪蛮夷长官司。 道光十年(1830年),改隶印江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永义乡,属合水区。 1950年2月,仍置永义乡,属合水区。 1958年8月,乡改管理区,随后改公社。 1984年1月,复置永义乡,改隶朗溪区。 1992年,原永义、张家坝2乡合并为永义乡。 2015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新设置的紫薇镇辖原永义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