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六年(1374),董士昭自山东长清迁此建村,因村大人多,故以姓氏命名为董大庄。 |
明洪武年间,王渊公自山东三槐堂迁此建村,村大人多,得名王大庄。 |
清雍正年间,蔡氏自蔡老家迁此建村,因村西有柏树园,村北有后蔡柏树园,以方位得村名为前蔡柏树园,又因村大人多,附近村民便称蔡柏园。 |
明正德年间,刘氏自沙土集带来半块石碑置地,得名半截碑。 |
明嘉靖年间,司氏自司奶奶庙迁此,因邻河得名司河。后来人丁兴旺,村民分居前后两庄,故名。 |
明永乐年间,马氏自王双楼迁此建村,得名马庄,后来人口增多,有村民南迁0.5千米建新村,以方位得今名后马庄。 |
明正德年间,刘氏迁此建村,后建楼,且人丁兴旺,得名大刘楼。1956年,为区分马头南另一刘楼,改名北刘楼。 |
明嘉靖年间,吴氏自大吴楼迁此建村,因人丁兴旺,吴氏分支外迁,外迁人皆称此地为老家,得名吴老家。 |
明成化年间,徐氏自徐楼迁此建村,因古时村周围有砖瓦窑,故名徐窑。后来人口增多,分为前徐窑和后徐窑两个村。 |
明永乐年间,徐氏从徐老家迁此,建三座楼房,得名徐三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