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小纪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小纪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因地处昌汗界村,取昌汗界首字昌,寓意繁荣昌盛。
清康熙年间(1661~1701)曹姓在此建村居住,因明末蒙民游牧于此处不大的酸刺林地,蒙语称名“巴汗起起汗”,后因称叫不便,逐渐将“巴汗”意译为“小”,将“起起汗”叫为“纪汗”。
清乾隆年间(1736~1745)张、史等姓在此落户种地,明朝蒙族人在此放牧,蒙语称其地为“波罗采当”,意谓“褐色的滩”,后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称“波罗滩”。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开放边地后,贺姓在此落户,因此滩生长“沙竹”,其长草旺,故取名“长草滩”。
清乾隆初年(1736~1745)康、纪等姓于此处建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蒙民在此梁地处游牧,因在梁上原有蒙民有敬神的敖包,称其地为“井克梁”,意为“有正统神佛的敖包梁”。后沿用原蒙人地名为村名。
清乾隆初年(1736~1745)贺、王等姓居住于此,明代蒙民在此游牧,因见其地长有很多酸刺,地围较大,故称其地为“依肯起起汗”,意有“大酸刺林地”。后称叫中意译“依肯”为“大”,起起汗“纪汗”,得今名“大纪汗”。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开放边外五十里地,准许汉民垦地种植,万姓来此落户,建村于四周荒沙的黄土梁地,取村名“黄土梁”。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开放边地后,米、奚、康、郭姓相继到此建村,因该地明代是蒙民游牧之地,蒙语称其为“昌汗讨老亥”,意为“白色的山峁”。后因原名太长,称叫书写不便,更名为昌汗界。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汉民在此居住建村,此处原为蒙民游牧地,蒙民称为“可可盖”,意为“青蓝色的土崖地”,后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民国初年(1912~1917)汉民到此种地建村,因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称为“牙世兔”,意即长“黑圪栏”处。
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有汉人在附近海子处建村,因过去此地有一较大的海子,乡人称其为“大海子”。原是蒙人游牧地,后将“海子”改为海则”。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汉民在此居住,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称“昌汗峁”,意为“白色的小山”。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