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伯僚”源于“泊了”,“泊”指同山泊,村北约5千米处有泊头,即同山泊头。“了”是泊的终了、尽头。故称“泊了”。清光绪《浚县志》演变为“泊僚”,后称伯僚。 |
相明末崇祯年间,雷氏兄弟从山西迁至浚县小河以西,称雷村。后发展为东、西雷村,居西,故称。 |
据三国时期袁谭在此筑城,故名谭城。明代刘姓居此,称刘潭城。后以谐音转为刘团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庙碑有刘团城之名,以姓氏称刘村。清光绪年间因村头庙中有大石碾,每年的四月,方圆几里的人都来此参加碾药大会,平时村民也用来碾压谷物。大碾之名由此而来。 |
郭、卢两姓居同山脚下,取名同山。因同山下有两个村落,居南,故名。 |
郭、卢两姓居同山脚下,取名同山。因同山下有两个村落,居北,故名。 |
据明洪武年间,万姓始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取名万庄。 |
牛姓始居于此,并建有土寨,取名牛家寨。据明万历十三年(1585)《李姓墓志铭》记载“洪武初年,祖曰贵,始籍浚卜居县治西南牛家寨。”后简称牛寨。 |
明洪年间,申姓自山西洪洞迁于此处的卫河湾定居,故取名为申家湾,后简称申湾。 |
据记载:明洪武年间,郑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此处有梨树园,故取名为梨园。 |
据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迁民张姓两兄弟迁至浚县,分居东、西两村,以方位和姓氏命名。居东,故名。 |
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迁民,有张姓两兄弟迁至浚县,分居东、西两村,以方位和姓氏命名。居西,故名。 |
明洪武年间,山西郑氏移民于此,以制烧酒为生而取名烧酒营。 |
位于古黄河滩北边,取名下滩。晏下滩、连下滩、王下滩居南合并为前下滩。 |
因位于古黄河滩边,取名下滩。后分南北两村,郑下滩、谷双庙、谷下滩、赵下滩居北,合称为后下滩。 |
据记载:明朝时期,吴姓自内黄县北高堤村迁此定居,并在卫河渡口设船摆渡。故取名吴摆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