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象山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象山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丹东街道办事处属原丹城镇。

唐立县属政实乡,彭姥村为县治。

宋属政实弦歌保、白石保、保德保,归仁九顷保,游仙乡梅溪保、赤坎保。

明属政实乡十五、十六、十七都,归仁乡六都,游仙乡十八、十九都。

清属政实乡一至六隅及归仁乡八都、游仙乡十五都。

宣统二年属城区及宝海、靖南2乡。

城区分东、南、西、北、庄穆5境,内含彭姥岭以西凤山头、泰山、唐家田、彭娘岙、珓杯丘、吊水岩、大岙,西门外黄家塔、潘家桥、祝家坎、路下林,南门外龚家河、半河,东门外三叉路、郑家岙、沙溪、塔山下及姚家山、梅溪。

1932年改5境外东升、南陔、西华、北辰、中庄5镇。

析龚家河、半河、姚家山、梅溪置半河、梅溪2乡,析宝海、靖南2乡置大碶头、桥头林、赤里、海塘、西林、南庄、洋心、白石、九顷、仇家山10乡。

1934年合5镇为丹城镇,合半河、梅溪、大碶头、桥头林、赤里、海塘6乡为梅屿、河头、赤海3乡,合南庄、西林、洋心、白石、九顷、仇家山6乡为南庄、西洋、石顷、仇家山4乡。

1939年合梅屿、河头赤海3乡为靖南一乡,合南庄、西洋、石顷3乡为靖南二乡,仇家山乡并入靖南三乡。

1941年丹城镇属象东区,靖南一乡、二乡及三乡属象南区,1943年均属上南区。

1945年撤区后直属县。

1946年靖南一乡、二乡并置靖河乡,原仇家山乡并入靖海乡。

1949年7月象山解放,丹城镇属墙头区(1950年5月前称西泸区)。

靖河、靖海2乡属南庄区(1950年5月称靖河区),翌年丹城镇划入南庄区。

1951年析靖河乡为梅溪、桥头林、海塘、南庄、洋心、九顷6乡,仇家山并入洋心乡,彭姥岭西7村划入亭溪乡,西门外4村划入南庄乡。

1953年丹城镇升为县属镇。

1956年合梅溪、桥头林及海塘分置林海乡,合南庄、洋心、九顷及海塘部分置南庄乡。

1958年改2乡1镇为丹城、梅溪、桥头林、南庄、洋心5大队,属象山公社(1960年称丹城公社),1959年合为丹城、林海、南庄3管理区。

1961年撤象山公社,分建丹城镇、林海、南庄3公社,属南庄区。

黄家塔、潘家桥、路下林及梅溪片共8大队划入丹城镇公社。

1964年5月丹城镇复为县属镇,以上8大队重归南庄、林海2公社。

1965年撤区后直属县,1972年复区后复属南庄区。

1983年南庄、林海公社改为南庄、林海乡。

1987年林海乡前岙村划入爵溪镇。

1992年5月撤南庄区,南庄、林海乡并入丹城镇。

2001年6月,经省民政厅批准,象山县丹城镇分设为丹东、丹西两街道。

2020年调整行政村。

丹西街道办事处属原丹城镇。

唐立县属政实乡,彭姥村为县治。

宋属政实弦歌保、白石保、保德保,归仁九顷保,游仙乡梅溪保、赤坎保。

明属政实乡十五、十六、十七都,归仁乡六都,游仙乡十八、十九都。

清属政实乡一至六隅及归仁乡八都、游仙乡十五都。

宣统二年属城区及宝海、靖南2乡。

城区分东、南、西、北、庄穆5境,内含彭姥岭以西凤山头、泰山、唐家田、彭娘岙、珓杯丘、吊水岩、大岙,西门外黄家塔、潘家桥、祝家坎、路下林,南门外龚家河、半河,东门外三叉路、郑家岙、沙溪、塔山下及姚家山、梅溪。

1932年改5境外东升、南陔、西华、北辰、中庄5镇。

析龚家河、半河、姚家山、梅溪置半河、梅溪2乡,析宝海、靖南2乡置大碶头、桥头林、赤里、海塘、西林、南庄、洋心、白石、九顷、仇家山10乡。

1923年合5镇为丹城镇,合半河、梅溪、大碶头、桥头林、赤里、海塘6乡为梅屿、河头、赤海3乡,合南庄、西林、洋心、白石、九顷、仇家山6乡为南庄、西洋、石顷、仇家山4乡。

1928年合梅屿、河头赤海3乡为靖南一乡,合南庄、西洋、石顷3乡为靖南二乡,仇家山乡并入靖南三乡。

1930年丹城镇属象东区,靖南一乡、二乡及三乡属象南区,1932年均属上南区。

1934年撤区后直属县。

1935年靖南一乡、二乡并置靖河乡,原仇家山乡并入靖海乡。

1949年7月象山解放,丹城镇属墙头区(1950年5月前称西泸区)。

靖河、靖海2乡属南庄区(1950年5月称靖河区),翌年丹城镇划入南庄区。

1951年析靖河乡为梅溪、桥头林、海塘、南庄、洋心、九顷6乡,仇家山并入洋心乡,彭姥岭西7村划入亭溪乡,西门外4村划入南庄乡。

1953年丹城镇升为县属镇。

1956年合梅溪、桥头林及海塘分置林海乡,合南庄、洋心、九顷及海塘部分置南庄乡。

1958年改2乡1镇为丹城、梅溪、桥头林、南庄、洋心5大队,属象山公社(1960年称丹城公社),1959年合为丹城、林海、南庄3管理区。

1961年撤象山公社,分建丹城镇、林海、南庄3公社,属南庄区。

黄家塔、潘家桥、路下林及梅溪片共8大队划入丹城镇公社。

1964年5月丹城镇复为县属镇,以上8大队重归南庄、林海2公社。

1965年撤区后直属县,1972年复区后复属南庄区。

1983年南庄、林海公社改为南庄、林海乡。

1987年林海乡前岙村划入爵溪镇。

1992年5月撤南庄区,南庄、林海乡并入丹城镇。

2001年6月,经省民政厅批准,象山县丹城镇分设为丹东、丹西两街道。

2020年调整行政村。

宋属雀溪保;明为游仙乡十九都地,洪武三十一年置千户所,筑城捍守,成抗倭重地;清属游仙乡十五都,宣统二年属宝海乡。

1929年析为大流、玉泉、公屿3乡,属第一区。

1923年合大瀛、玉泉2乡建爵溪乡,公屿并入梅屿乡。

1925年属第一督导区,1953年置镇。

1956年,公屿、牛丈岙、甸平山从大徐乡并入,白沙湾从林海乡划入。

1958年9月改为东方红公社,旋改为爵溪大队,属象山公社。

1959年11月称爵溪管理区。

1961年10月成立爵溪公社,属南庄区,1963年称爵溪镇公社。

1983年复为县直属镇。

前岙村从林海乡划入。

1990年8月合并成3居民区。

2001年6月改称爵溪街道办事处。

2020年调整行政村。

石浦历史悠久,被称为历史文化名镇。

先民早已在此耕海牧渔,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石浦即为村落。

宋属归仁乡后门保。

明属归仁乡三都。

清顺治十八年居民内迁,康熙二十三年展复,属归仁乡二十、二十一都,宣统二年属昌石镇。

1912年划归南田县,并移治于石浦,翌年复归象山县,南田县治还迁樊岙。

1929年,析为南熏、西成、北平、东来4镇,东门、金平、南雅、星桥4乡。

合檀头山、对面山、渔山三岛为三山乡,属南田县。

1932年,石浦分建东来、南熏、西成、北平4小镇。

1934年合为东来、金山2镇,翌年再合为石浦镇。

1935年,合4镇为金山、东来2镇,合4乡为金雅、南星2乡。

翌年,2镇合为石浦镇,2乡合为金星乡。

1940年,三山乡改为文山乡,属三门县。

1941年4月,日军侵占石浦,沦陷近5年。

1946年,东门乡并入石浦镇。

1949年7月,石浦解放,属石浦区。

1951年析为石浦、延昌、东门、番头、横屿、金星6镇乡。

1952年4月,三门县之南田区归属象山县,檀渔乡(即原文山乡)划归石浦区。

7月对面山划归东门乡。

1953年,石浦镇升为县直属镇,延昌划入城区。

1956年,东门、檀渔2乡归石浦镇管辖,金星、横屿、番头3乡合为金星乡,翌年划归石浦镇。

1958年,析为石浦、东门、檀头山、番头、金星5大队,属石浦人民公社。

1959年石浦复为县直属镇,下辖东门、檀头山2大队,金星、番头称管理区。

1961年东门、檀头山、番头、金星改为公社,属石浦区。

1972年,昌国公社五爱片9个大队划归石浦镇。

1973年石浦港被国家计委列为全国四大群众渔港之一。

1975年夏归昌国公社。

1983年改东门、檀头山、番头、金星4公社为4乡。

1984年,番头乡及昌国乡之五爱片10村并入石浦镇。

1991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二类开放口岸。

1992年5月撤区扩镇,金星、东门、檀头山3乡并入石浦镇。

2002年,昌国镇并入石浦镇。

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20年调整行政村。

西周镇历史悠久。

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分5乡,西周镇属政实乡,宋、元、明三代均隶证实乡。

宋属政实乡姜屿保、淡港保,明属政实乡十、十一都,清顺治十八年(1661)西周等地居民内迁,康熙九年(1670)展复,属政实乡十二、十九都,宣统二年为西四乡、西五乡地。

1929年析置镇安、西隅、莲花、湖滨、伊家、文岙、芭蕉、儒雅洋8乡,属第三区、1934年合伊家、湖滨2乡为伊滨乡。

1936年属第二督导区。

1939年,合镇安、西隅2乡置西瀛乡,合伊滨、莲花、文岙3乡置淡港乡,合儒雅洋、芭蕉2乡置儒芭乡。

1941年属象西区。

1946年,西瀛、西陲合为西瀛乡,儒蕉、淡港合为西港乡,直属县。

解放后属墙头区(1950年5月前称西沪区)。

1951年析置西周、车岭、文岙、莲花、伊滨、儒下洋、芭蕉7乡。

1956年合西周、车岭2乡及文岙一部建西周乡,合莲花、伊滨2乡及文岙一部建莲花乡。

合儒雅洋、芭蕉2乡建儒雅洋乡。

1958年9月,析3乡为西周、车岭、文岙、莲花、伊滨、儒雅洋、芭蕉7大队,属西周公社。

1959年11月,合为西周、莲花、儒雅洋3管理区。

1961年10月,建西周、莲花、儒雅洋3公社,属墙头区。

1968年撤区后直属县,1972年属西周区。

1983年撤社建乡,1984年6月西周乡升为县直属镇。

1992年5月,莲花、儒雅洋2乡并入西周镇。

2001年6月,合西周、下沈两镇为西周镇。

2020年调整行政村。

历史上多属象山县,明洪武二十年被封禁,至清光绪元年开禁,先后属南田招垦局、南田抚民厅。

1912年属南田县,为桃源区,1940年属三门县南田区,1947年建鹤浦、四都2乡。

1949年10月26日解放,析为鹤浦、湾塘、文山、樊岙、四都5乡,1952年4月析归象山县,仍属南田区。

1956年,合鹤浦、湾塘、文山3乡,置鹤浦乡,合樊岙、四都2乡置南田乡。

1958年9月,2乡析为鹤浦、湾塘、文山、南田、四都5大队,属南田公社。

1959年11月,合为鹤浦、樊岙2管理区。

1961年10月,改为鹤浦、樊岙2公社。

1963年2月撤南田区后属石浦区。

1967年1月撤石浦区后直属县,1972年11月属石浦区,1983年撤社建乡。

1984年6月鹤浦撤乡置镇。

1992年5月,樊岙乡并入鹤浦镇。

2004年8月,调整行政村。

2020年调整行政村。

宋属游仙乡竹山保,珠溪保,明属游仙乡二十三,二十四都,清属十八,二十四都,宣统二年属磐安乡。

1929年属第二区,1932年析为境东,境西,汉定,陈晁,西贤,竹林,盐官,珠溪,奠美,六也,溪流11乡。

1934年合11乡为五境,西汉,林官,珠溪,溪霞5乡。

25年属第一督导区,28年合5乡置五汉,林溪2乡,30年属象东区,34年12月撤象东区,属东港、林溪2乡。

解放后属大徐区(1950年5月前称东山区),1951年析建贤庠、着衣亭、珠溪、青莱、霞庄5乡。

1956年,合贤庠、着衣亭、置贤庠乡,合珠溪,青莱、霞庄3乡置珠溪乡。

1958年置贤庠、着衣亭、珠溪、下庄4大队,属岑晁公社,1959年11月合为贤庠、珠溪2管理区。

1961年10月改为2公社,属大徐区。

1983年撤社建乡,1987年1月,贤庠乡改为建制镇。

1992年5月,珠溪乡并入贤庠镇。

2004年8月,调整行政村。

2020年调整行政村。

宋属政实乡西沙保、黄溪保。

明属政实乡十二、十三、十四都。

清属政实乡十三、十四都,宣统二年为西一乡地。

明国18年析建西沪一至七乡,属第三区。

23年合为西沪一至五乡,25年属第二督导区。

28年,合西沪一、二2乡为西沪乡,合西沪三、四、五3乡为沪东乡,30年属象西区。

35年,沪西、沪东2乡合为西沪乡,直属县。

解放后属墙头区(1950年5月前称西沪区)。

1951年析建为墙头、舫前、亭溪、黄洋、蔡仓5乡。

1956年合墙头、舫前2乡为墙头乡,合亭溪、黄洋、蔡仓3乡为亭溪乡,1958年9月,析2乡为墙头、舫前、亭溪、黄洋4大队,属象山公社。

1959年11月,合为墙头、亭溪2管理区。

1961年10月,改为墙头、亭溪2公社,属墙头区。

1970年撤区后直属县,1972年属南庄区。

1983年撤社建乡。

1987年墙头乡改为建制镇,1992年5月,亭溪乡并入墙头镇。

2020年调整行政村。

宋属归仁乡西溪保、马岙保。

明属归仁乡八、九都。

清属归仁乡十一都,宣统二年属西二乡。

1929年析为洋大张、横埕、西洋、泗洲头、峙岙、马岙、苏岙7乡,属第四区。

1923年合为十里、泗水、灵南3乡。

25年属第二督导区。

1928年合泗水、灵南2乡为泗灵乡。

1930年属象南区。

1932年合十里、泗灵置忠义乡,属象西区。

1935年直属县。

解放后属石浦区,1950年4月改属新桥区。

1951年析建为泗洲头、十里、张岙、马岙、苏岙5乡。

1956年合泗洲头、十里、张岙3乡泗洲头乡,合马岙、苏岙2乡为马岙乡。

1958年9月,改为泗洲头、十里、马岙3大队,属新兴公社。

1959年11月并为泗洲头、马岙2管理区。

1961年10月改建为泗洲头、马岙2公社,属新桥区。

1965年撤区后直属县,1972年属西周区。

1982年因与宁海县马岙公社重名,改马岙公社为灵南公社。

翌年撤社建乡。

1987年泗洲头乡改为建制镇。

1992年5月,灵南乡并入泗洲头镇,直属县。

2004年8月,调整行政村。

2020年调整行政村。

镇名始于1939年,取定山、后洋塘各一字而成。

宋属归仁乡周岙保。

明属归仁乡二都、三都。

清属归仁乡十七都、二十一都,宣统二年为奠南乡,昌石镇地。

1929年析为镜湖、灵照、竿强、双峰、周扬、芦洋、大泥塘上、大泥塘下8乡,属第五区。

1934年,合镜湖、金鸡(今属昌国镇)为金田乡;合双峰、周扬为周峰乡;合灵照、竿强为灵岩乡;合上、下大泥塘为大泥塘乡。

1936年属第三督导区。

1939年,周峰、灵岩及金田部分并置峰北乡,芦洋、大泥塘并置定塘乡。

1941年属石浦区。

1946年为峰北乡、灵照、华塘3乡地,直属县。

解放后属石浦区,1950年4月,灵照乡属新桥区。

1951年,析建定塘、下营、大塘、中楼、镜田5乡,9月,定塘、下营、大塘、中楼4乡属昌国区。

1952年6月改昌国区为定山区,翌年8月,镜田乡划归定山区。

1956年,并中楼、镜田置中楼乡,并定塘、下营置定塘乡。

1958年9月,析3乡为楼下舍、田洋湖、定塘、下营、大塘5大队,属定山公社。

1959年11月,合为中楼、定塘、大塘3管理区。

1961年10月改为3公社,属定山区。

1983年撤社建乡。

1987年4月,定塘乡改为建制镇。

1992年5月,中楼、大塘2乡并入定塘镇,直属县。

2004年8月镇内调整行政村。

2020年调整行政村。

宋属游仙乡涂茨保、钱仓保。

明属游仙乡二十一都。

清属二十、二十二都,宣统二年属怀珠乡。

1929年分建涂茨、珠山境、施水、毛湾、汤岙、钱仓、崔家岙7乡,属第二区。

1934年合7乡置涂茨、钱仓2乡,1935年属第一督导区。

1941年属象东区。

1946年合2乡建东海乡,直属县。

解放后属大徐区。

1951年分置涂茨、珠山、民主、汤岙4乡。

1956年并为涂茨、民主2乡,1958年建民主公社,下设涂茨、涂茨渔业、民主、钱仓4大队,1959年撤销大队,1961年析置涂茨、民主2个公社,属大徐区。

1982年民主公社更名东港公社,1983年撤社建涂茨、东港2乡,1992年5月合置涂茨镇。

宋属游仙乡大徐保,政实乡延德保、考坑保。

明属游仙乡十八都、政实乡十七都。

清分属游仙乡十五、十六都,宣统二年属怀珠乡。

民国18年析为塔杉、雷山、鹰山、山溪、大平5乡,属第二区。

23年合置三山乡、虎山乡。

25年属第一督导区。

28年并为虎山乡。

30年属象东区。

35年属东山乡,直属县。

解放后属大徐区,1951年析建大徐、林善岙、海口、雅林溪4乡。

1956年大徐、林善岙、海口3乡合置大徐乡。

1958年改设大徐、雅林溪2大队,属象山公社。

1959年11月合为大徐管理区。

1961年10月析为大徐、雅林溪2公社,属大徐区。

1983年撤社建大徐、雅林溪二乡。

1992年5月二乡并建大徐镇。

2004年8月,调整行政村由35个调整为24个。

宋属归仁乡东溪保。

明属归仁乡一、二都。

清属归仁乡十七、二十一都。

宣统二年为奠南乡。

1929年析为东溪、洋坑、板岭、山根、井头、海潭、高湾、关桥、七里、黄公岙10乡,属第四区。

23年合东溪、洋坑、板岭及上周4乡置东洋乡(翌年称汇溪乡),合山根、井头、海潭3乡置狮麓乡,合高湾、七里、黄公岙3乡置高塘乡。

25年属第三督导区。

28年并为狮虎、高桥2乡,30年属石浦区。

35年为狮麓、灵照2乡地,直属县。

解放后属石浦区。

1950年4月属新桥区。

1951年析建东溪、岭下、山海、新桥、高湾、黄七、黄新7乡。

1956年合东溪、岭下、山海为东溪乡,合新桥、高湾、黄七、黄新为新桥乡。

1958年析2乡为5大队,属新东公社。

1959年11月合为东溪、新桥2管理区。

1961年10月改为东溪、新桥2公社,属新桥区。

1965年撤区后直属县。

1972年属定山区。

1992年5月2乡并建新桥镇。

2004年全县行政村撤扩并。

乡以原驻地东陈得名。

宋属归仁乡马岗保、松岙保。

明属归仁乡四都、五都。

清属归仁乡七都、十都。

宣统二年分属靖南、奠南2乡地。

1929年析建岳头、东陈、马岗、南堡、南海、松岙、樟岙七乡,属第一区;仁义、双桥、王家榄、平湾4乡属第四区。

1934年,合南堡、马岗2乡置南岗乡,合南海、松岙2乡置南岙乡,合仁义、双桥、王家榄、平湾4乡置旦门乡。

1936年,岳头、东陈、南岗、南岙、樟岙5乡属第一督导区,旦门属第三督导区。

1939年,岳头、东陈、南岗、樟岙、南岙及仇家山并成靖南三乡,旦门分属高桥、狮虎2乡。

1941年,靖南三乡属象南区(1943年称上南区),高桥、狮虎属石浦区(1943年称下南区),1946年为靖海乡、狮麓乡地,直属县。

解放后,靖海乡属南庄区,狮麓乡属石浦区。

1951年析建东陈、沙岗、樟岙3乡,属南庄区;旦门、平柱2乡,属新桥区。

1956年,合东陈、沙岗、樟岙3乡为东陈乡,合旦门、平柱2乡为旦门乡。

1958年9月,东陈乡析为东陈、南堡2大队属象山公社。

1959年,11月,东陈南堡2大队合东陈管理区,旦门大队称旦门管理区。

1961年10月,成立东陈、旦门2公社属定山区。

1983年撤公建乡。

1986年,旦门乡改属南庄区。

1992年5月4日,旦门、东陈2乡合并为东陈乡,直属县。

2004年全乡撤扩并行政村。

宋属归仁乡青埠保,明属归仁乡三都,清属归仁乡二十一都。

宣统二年属昌石镇,1926年析建月坪、胡家屿、晓竹、华阳、鳌溪5乡,属第五区。

1934年合月平、胡家屿晓竹3乡置晓月乡,合华阳、鳌溪2乡置华溪乡。

1936年属第三督导区。

1939年并为月华乡。

1941年属石浦区。

1946年为华塘乡地,直属县。

解放后属石浦区。

1951年析为华溪、晓月、中屿3乡,9月改属昌国区。

1952年3月,三门县南田区划入象山县,6月改昌国区为定山区,坦塘乡从南田区划归定山区。

1956年,晓月、华溪并为晓月乡。

中屿与坦塘北部为中屿乡。

1958年,合中屿与晓月乡西部建晓塘大队。

晓月东部(原华溪乡)建后岭大队,属定山公社。

1959年11月称管理区。

1961年10月改晓塘、后岭2公社,属定山区。

1983年撤社建乡。

1992年5月,2乡并建为晓塘乡,直属县。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