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孙端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孙端街道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在宋嘉泰元年(1201)属上亭乡靖志里。

清宣统二年(1901)上亭乡改称孙端乡。

民国十七年(1928)撤乡镇实行区里村制时,称庙东联合村,包括庙娄底东周赵墓西沈埭四个自然村。

民国二十年(1932)并区,改里村为乡镇建制时,称第十区庙东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乡镇撤并时,并入孙端镇。

1949年5月,绍兴解放后,上亭西沈埭赵墓东周这几个村均属孙端乡。

同时上亭村划出街南街北两个居委会,上亭村村域范围相应缩小。

1950年牛角娄与赵墓合并称孙端乡4村,西沈埭上亭合并称孙端乡3村。

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赵墓西沈埭上亭三个村合并成立一个上亭集体农庄。

1958年马山大公社时,孙端镇称孙端大队(五营)上亭集体农庄改称上亭生产大队。

1962年上亭生产大队划分为赵墓上亭西沈埭三个生产大队。

文化革命期间,1971年赵墓改名建锋大队,西沈埭改名解放大队,上亭改名永红大队。

1980年解放大队又改名为西沈埭大队,永红大队改名孙端大队。

2003年5月三村合并,称孙端村。

宋代,村域属会稽县上亭乡,清末属孙端自治乡,民国初属绍兴县孙端乡,民国中期设前桑盆乡,1935年归入孙端镇。

解放后,设绍兴县马山区孙端乡4村5村,合作化时合称华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马山(区)人民公社时称华丰生产大队。

1961年归孙端人民公社辖,大队不变。

1962年分设为华丰、华胜两个生产大队,“文革”时沿之。

1980年大队名称改为前双盆、牛角溇。

1983年大队改称村,1984年称孙端镇前双盆村、牛角溇村。

2003年5月两村合建成今村。

新河村原有王家溇、丈人溇、前礼江、后礼江四个自然村组成。

1949年解放后土地改革由单干到互助组。

1954年农业合作化建设立新群体,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为王家溇的协心社,丈人溇的联心社,前礼江、后礼江的劳动社、前进社、天兴社,归属绍兴县吴融乡管理,属吴融乡四村。

1956年合并成立新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新河”社名由当时联心社社长王有全取名。

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名称变更为孙端公社新河生产大队(新河大队)。

1983年秋,体制改革改为孙端镇新河村民委员会。

2003年6月有畈里周村并入,仍取名为新河村至今。

在很早以前就称为镇塘殿大队的,但在文化革命时候又被改为红专大队,而于1986年重新改称镇塘殿村。

2003年5月与双浦村合并后就通称为镇塘殿村。

榆林村民国年间属五生乡,建国初属绍兴县吴融乡,1954年建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名为火炬社、兴林社、建国社、虎吼社、先锋社、和丰社、勤劳社。

1956年合并建立榆光高级社,1958年实现公社化为孙端公社皇甫管理区第七营一连,1962年建立红旗大队、胜利大队、革命大队、榆光大队,另又增一个小畈大队。

1983年改为榆益村、榆林村、榆胜村、榆光村,撤小畈村。

直至2003年5月撤并村时四榆合并为榆林村至今。

2003年5月行政村调整,由原安桥头、里赵、西塘三村合并而成为安桥头村。

民国20年归会属稽十都,此前为会稽七都,抗战前后吴融自然村设立三保。

解放初设立一村、二村、三村,后合并为吴融村,大跃进时期吴融村改为五营二连,1963年孙端人民公社成立时,吴融分设为星联大队和融洽大队,政社分设改大队为村,改革开放后星联村改名为吴融村,融洽村未更名。

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后,二村合并为吴融村。

后双盆村地处海口要地,据《康熙会稽县志》记载,曾是海商进出口的埠头。

民国时期称东塘联合村,1932年改村为乡时称东塘乡,1935年属双盆镇塘乡,1946年至1949年划入孙端镇称孙端镇第8保。

1949年5月,绍兴解放后,称孙端乡9村,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成立广丰集体农庄,1958年马山大公社时称孙端大队五营三连,1959年孙端管理区时称广丰生产大队,1961年成立孙端公社以后,广丰大队划分为广丰和双杨两个生产大队,文化革命期间,1971年广丰大队改名为红卫大队,双杨大队改名为双杨大队,1980年改称后双盆大队和双杨大队,1983年10月,行政村体制改革时改名为后双盆村和双杨村。

2003年6月,两村合并为现在的孙端镇后双盆村。

村域宋代属会稽县袁孝乡通德里,清未编在六社乡,民国后期属绍兴县贺社乡。

解放后称绍兴县马山区张沥乡1村,合作化时称光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马山(区)人民公社时称光明生产大队,1961年属皇甫人民公社,设光明、红旗两个生产大队,“文革”时沿之。

1980年生产大队名称改为张家沥、袁江,1983年称皇甫乡张家沥村、袁江村,1992年归属孙端镇辖。

2003年5月两村合并组建成今村,村名为张家沥村。

宋代起,村域属袁孝乡通德里,隶会稽县。

清末至民国属合浦乡,解放后称张沥乡4村5村,合作化时称穗丰、友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马山(区)人民公社时称穗丰友谊生产大队,1961年属皇甫人民公社,设穗丰、三条溇、东方、新星4个生产大队,“文革”时三三条溇改称向阳。

1980年生产大队名分别称为穗丰、三条溇、楝树下蛏浦南岸,1992年归入孙端镇辖,2003年4村合并组建成今村。

自然村落有前冯、后冯、西昂、楝树下,横湖,蒋家,蛏浦、湖池下,常头王、王家塔、倪家溇。

在古代,樊浦属会稽县袁孝乡通德里,清末编在六社乡,民国末属绍兴县贺社乡,解放后称绍兴县马山区张沥乡二村三村,合作化时称金星、繁荣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马山(区)人民公社时总称樊浦大队。

“文革”时改称跃进、立新生产大队。

1980年大队改回原名,1983年称樊浦村、王家溇村,1992年起属孙端镇辖。

2003年5月两村合并组成今村。

皇甫庄村历史悠久,相传皇甫庄古称“王府庄”,是吴越王钱镠建造的王府之一。

村头是王府的前门,后堡是王府的后门,前后小库是王府的两个金银仓库,王府的东面拥有3000多亩水域的贺家池。

一直来统称皇甫庄。

解放前属贺湖乡,解放初改属贺社乡,土改时期皇甫为一村,荣星为二村。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才分设皇甫、荣星两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称皇甫大队、荣星大队。

1983年体制改革时称皇甫村、荣星村。

直至2003年5月全县行政村规摸调整时,将原设的皇甫、荣星两个自然村合并为现在的皇甫庄村。

小库村相传前小库、后小库两个村是宋朝年间钱镠王在皇甫庄建造王府时的两个金银仓库。

后人以库为名,故称前小库和后小库。

民国时期,后小库属孙端乡,前小库属贺湖乡。

1983年10月,行政村体制改革时,称皇甫乡前小库和皇甫乡幸福村。

2003年6月二村合并命名为孙端镇小库村。

村头古代属会稽县袁孝乡,清末属六社乡,民国后期属贺社乡。

解放后,初称绍兴县马山区皇甫乡与村,合作社时称孙端乡村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马山(区)人民公社时称村头生产大队,1961年归属皇甫人民公社,1962年大队一分为二,称皇甫公社新建大队建国大队,“文革”时沿之,1980年大队改名为村头东岸、村头西岸,1983年称皇甫乡村头东岸村、村头西岸村。

1992年起归属孙端镇,2003年两村合并组建成村头村至今。

历史上堍头村(红众村)和鲍家村行政区辖各不相同。

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堍头村隶属上亭乡,而鲍家村属长水乡。

民国十七年(1928年),堍头村划入乐许联合村,鲍家村是马山镇辖地,属绍兴县第二区,民国廿十八年孙端第十区并入皋埠区,堍头村归吴融乡管辖,鲍家仍属马山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堍头村及许家桥为第五保,属吴融管辖。

1950年5月以后鲍家村划入堍头乡,1956年成立农村高级合作社,鲍家村和堍头村为新华高级社,属孙端乡政府管辖,1958年成立马山区人民公社(原称大公社),堍头村为红众连,鲍家村为东风连,属第五营管辖。

1961年8月撤区公社为乡、镇为单位小公社,孙端人民公社管辖红众大队、东风大队。

1980年10月大队改名为村,原堍头村的红众大队叫红众村,东风大队改鲍家村,2003年5月合并后称为红鲍村。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