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浠水县蔡河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浠水县蔡河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2]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前进一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一大队,属蔡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后改名晶山大队;1976年与大马、红畈两大队合并,名大马大队;1979年大马、红畈两大队分开,以境内山名古晶山定名古晶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古晶山大队变更为古晶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0年元月废除保甲建行政村,属蔡河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前进二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二大队,属蔡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时改名大马大队;1976年晶山、红畈两大队合并仍名大马大队;1979年与晶山、红畈分开,以驻地大马桥村名定名大马桥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大马桥大队变更为大马桥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大马桥村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前进三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三大队,属蔡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时名前进大队,属蔡河公社;1976年与跃进大队合并,叫斑竹大队;1979年与跃进大队分开,仍名前进大队;1981年以境内斑竹山村名更名斑竹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斑竹山大队变更为斑竹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前进四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四大队,属蔡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时改名红畈大队;1976年与大马、晶山两大队合并,称大马大队;1979年大马、晶山两大队分开,仍名红畈大队;1981年以境内村名陈家坳定名陈家坳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陈家坳大队变更为陈家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0年元月废除保甲建行政村,属蔡河区;1955年农村合作化时成立前进五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五大队,属蔡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时改名缪河大队;1976年与新河大队合并名双河大队;1979年与新河大队分开,仍名缪河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缪河大队变更为缪河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明清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前进六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六大队,属蔡河区;1975年改称新河大队;1976年与缪河大队合并,叫双河大队;1979年与缪河大队分开;1981年以境内山名霾雾山定名为霾雾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霾雾山大队变更为霾雾山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前进七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七大队,属蔡河区;1975年改名太平大队;1976年与城角大队合并,名城角大队;1979年与城角大队分开;1981年以境内小桥名太平桥定名太平桥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太平桥大队变更为太平桥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前进八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八大队,属蔡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后更名新桥大队;1976年与牌路大队合并,叫牌路大队;1979年与牌路大队分开,恢复新桥大队;1981年以境内闵新桥桥名定名闵新桥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闵新桥大队变更为闵新桥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下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前进九社,属大马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定名大马九队,属蔡河区;1974年撤区并社后改名牌路大队;1976年与新桥大队合并,名牌路大队;1979年与新桥大队分开,以境内地片名闵牌楼定名闵牌楼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大马乡,原名称闵牌楼大队变更为闵牌楼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蔡河镇;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成立初级社时,取名灯塔一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改为余堰一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区并社时以境内一条长冲名改为长冲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玉泉乡,原名称长冲大队变更为长冲村;1988年撤区建乡属余堰乡;2001年撤乡建镇属蔡河镇至今。

明清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成立初级社,取名灯塔二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余堰二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区并社,以境内紫微山名更名紫微山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玉泉乡,原名称紫微山大队变更为紫微山村;1988年撤区建乡属余堰乡;2001年撤乡建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0年元月废除保甲建行政村,属蔡河区;1955年成立初级社取名叫灯塔三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余堰三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区并社,以境内山名华家寨更名华家寨大队,属余堰公社;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玉泉乡,原名称华家寨大队变更为华寨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余堰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成立初级社取名叫灯塔四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余堰四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区并社后改为港口大队;1981年以境内地片名大港口更名大港口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玉泉乡,原名称大港口大队变更为大港口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余堰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0年元月废除保甲建行政村,属蔡河区;1955年成立初级社取名灯塔五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余堰五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区并社,以境内村名玉泉桥更名玉泉桥大队,属余堰公社;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玉泉乡,原名称玉泉桥大队变更为玉泉桥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余堰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二区;1955年成立初级社时命名灯塔十三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改为余堰八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区并社时改名茅山大队,属余堰公社;1981年以境内山名大山背更名大山背大队;1984年底恢复区、乡、村建制,属蔡河区玉泉乡,原名称大山背大队变更为大山背村民委员会;1988年撤区建乡属余堰乡;2001年合并乡镇属蔡河镇至今。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