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民勤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民勤县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小坝乡。

1949年10月,属小坝区。

1952年12月,改属城关区,辖新民、三雷、三管、新陶、三陶、更名6乡。

1956年1月,合为三雷乡。

1958年10月,与大坝、薛百合并为三雷公社。

1961年12月,析出部分辖区。

1983年4月,改为三雷乡。

2002年7月,原城关镇成立7社区居民委员会。

2004年12月,三雷乡与城关镇合并为三雷镇。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现东坝镇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藏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代,属镇番卫。

清代,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第二区六坝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二区六坝村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东坝乡。

1949年10月,属东坝区。

1956年1月撤区并乡,设六坝乡。

1958年8月,六坝乡与羊路、夹河合并为羊路公社。

1961年12月,羊路公社又分设六坝公社。

1983年4月,设四岔乡。

1985年5月,四岔乡改设东坝镇。

两汉时期,泉山镇境域属武威县。

西晋、北朝北魏、西魏时,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代,属明威府。

元代,属永昌路。

明代,属镇番卫。

清代,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第六区泉山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六区下属红柳园、红柳岗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设泉山乡。

1956年,分设红沙梁、红柳园、红柳岗乡。

1958月,合并成立红柳园公社。

1961年12月,分为红柳岗、红柳园、红沙梁公社。

1964年,红柳园公社与红柳岗公社合并为红柳园公社。

1983年,改为红柳园乡。

1985年,改设泉山镇。

两汉时期,西渠镇境域属武威县。

西晋、北朝北魏、西魏时,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代,属明威府。

元代,属永昌路。

明代,属镇番卫。

清代,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六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六区下属西外渠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设西渠乡。

1953年12月,设第九区。

1956年,分设为西渠、外渠、三沟乡。

1957年,属柳湖区。

1958年8月,合并成立西渠公社。

1961年12月,分设西渠、外渠、三沟公社。

1965年1月,三沟、外渠公社合并入西渠公社。

1983年4月,改西渠公社为西渠乡。

1985年5月,改西渠乡为西渠镇。

2004年12月,中渠乡并入西渠镇。

两汉时期,东湖镇境域属武威县。

西晋、北朝北魏、西魏时,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中外、正大乡。

1949年10月,属中外、正大区。

1950年1月,属东渠区。

1952年12月,划为中外、正大2区。

1956年1月,分设东镇、雨顺、上润3乡,属柳林区公社。

1958年10月,3乡合并成立东镇公社。

1961年12月,又分为东镇、雨顺、上润3公社。

1965年1月,3公社合并为东镇公社。

1983年4月,为东镇乡。

1985年5月,改建东湖镇。

2004年12月,北山乡并入。

汉、北魏、西魏时期,现红砂岗镇境域属宜威县。

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有王姓人在该地开荒圃园,种植罂粟,因烟花繁艳,名花儿园。

1962年5月,建花儿园、西红柳井2牧业大队。

1965年1月,花儿园、西红柳井2牧业大队合并为花儿园牧业大队,为县直属公社级单位。

1983年4月,成立花儿园镇。

2005年9月,撤花儿园镇,设立红沙岗镇。

2017年3月,红沙岗镇更名为红砂岗镇。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昌宁镇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开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为昌宁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4年),属第一区,为东西昌宁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大坝乡。

1950年1月,属第八区,为第八乡。

1953年12月,属第二区,为昌宁乡。

1956年9月,仍为昌宁乡。

1958年10月,成立昌宁公社。

1960年7月,并入“八一“农场,为八分场。

1961年3月,从“八一“农场划归民勤县,仍为昌宁公社。

1983年4月,设昌宁乡。

2015年,撤乡,设昌宁镇。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重兴镇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三区重兴堡联保、黑山堡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划属环河乡。

1949年10月,属环河区。

1956年1月,分设重兴乡。

1958年10月,与蔡旗乡合并成立蔡旗公社。

1961年12月,从蔡旗公社分出,成立重兴公社。

1983年4月,改设重兴乡。

2015年,撤乡,设重兴镇。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现薛百镇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大坝、小坝2乡。

1949年10月,属小坝区。

1952年12月,属城关、大坝2区。

1956年1月,属更名、薛百2乡。

1958年10月,并入三雷公社。

1961年12月,从三雷公社分出,成立薛百公社。

1983年4月,由薛百公社改为薛百乡。

2015年,由薛百乡改为薛百镇。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现大坝镇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代,属镇番卫。

清代,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一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大坝乡。

1949年10月,属大坝区。

1955年12月,并入城关区。

1956年1月,设田斌乡。

1958年8月,改为曙光公社,后并入三雷公社。

1961年12月,析设大坝公社。

1983年4月,设大坝乡。

2015年,由大坝乡改为大坝镇。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苏武镇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新河乡。

1949年10月,属新河区。

1955年12月撤区,建立新河乡。

1958年10月,成立新河公社。

1961年12月,分为新河、红沙堡、苏山3公社。

1965年1月,红沙堡公社并入新河公社。

1983年4月,改为新河乡。

2004年12月,羊路乡与新河乡合井为苏武乡。

2015年,撤乡,设苏武镇。

两汉时期,大滩镇境域属武威县。

西晋、北朝北魏、西魏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二区北新、大滩2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第二区大滩村联保、北新村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原新河乡。

1950年1月,为新河区第五乡。

1956年1月撤区后,为大滩乡。

1958年10月,并入双茨科公社。

1961年12月,分设大滩公社。

1983年4月,改为大滩乡。

2015年,撤乡,设大滩镇。

两汉时期,双茨科镇境域属武威县。

西晋、北朝北魏、西魏时,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六区双茨科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属东坝、泉山2乡。

1949年10月,设红柳墩乡(属东坝区)和双茨科乡(属泉山区)。

1953年12月,属泉山区。

1956年1月,设双茨科、红柳墩2乡。

1958年10月,双茨科、红柳墩、大滩合并为双茨科公社。

1961年12月,分为双茨科、红柳墩、大滩3公社。

1965年1月,红柳墩公社并入双茨科公社。

1983年4月,改为双茨科乡。

2015年,撤乡,设双茨科镇。

两汉时期,红沙梁镇境域属武威县。

西晋、北朝北魏、西魏时,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第二区红沙梁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二区红沙梁乡村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新河乡。

1949年10月,属新河区红沙梁乡。

1952年12月,划入泉山区。

1956年1月,为红沙梁乡。

1958年10月,并入红柳园公社。

1961年12月,分设红沙梁公社。

1983年4月,改为红沙梁乡。

2016年,撤乡设镇。

两汉、北朝北魏、西魏时期,蔡旗镇境域属宣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三区,为蔡旗堡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划属环河乡。

1949年10月,与重兴乡合并为环河区。

1956年1月,分为蔡旗乡。

1958年10月,成立蔡旗公社。

1983年4月,改设蔡旗乡。

2016年,撤乡设镇。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