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坑村均为王姓,由开闽王三兄弟的老二王审珪(邽)的子孙由泉州市鲤城区船帮巷(今承天寺边)搬来洋坑的,起因是开闽王三兄弟及上辈均在宋朝做过官,到元朝时怕元朝官府不放过从宋朝官员及后代,故将子、孙分散到乡、村各地。 洋坑建村至今约800年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城关镇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8年先隶属涂寨区和黄塘区,1958年9月成立公社,隶属红旗公社洋坑大队,1984年10月改为洋坑村委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8年,先后属于惠安县新霞乡霞莲村,1958年9月属惠安县红旗人民公社霞光生产大队,1984年10月改为惠安县螺阳乡霞光村民委员会。 |
明、清时期属二十五都镇安铺,民国时期属东园镇锦水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五区(东园),洛阳区锦水乡,1958年起先后属红旗公社,城关公社,螺阳公社置锦水大队。 1985年改设为螺阳乡锦水村委会。 |
清朝时期、民国时期,简称五林13乡,共大小13个自然村(小村)。 旧锦水村,早历史简称五林十三村,有姓林、王、谢、黄、张、曾、汪等,1949年称锦水乡。 于1982年7月后分为锦水村、梧宅村、锦东村三个行政村。 |
1943年属庄林柄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东园五区为锦水乡,后转为洛阳区管辖,人民公社成立先是红旗人民公社锦水大队,1961政社分开,改为城关公社,1964年社权由锦水大队拆出为梧宅大队,1984年10月改为梧宅村委员会。 |
自惠安建县后,属惠邑:汉时属会稽,晋属晋安,梁时属南安,唐朝时期属武荣州,宋时崇武乡太原里21都,元时县南行茐乡延至明代,清朝时期划入苍云铺,1943年为惠安县东园五区,1949年8月23日惠安解放次年属东园五区端明乡,1955年改从洛阳八区端明乡,1956年属东园区锦明乡,1958年凤旗乡,后并入红旗人民公社设上坂大队,1984年改立上坂村委会,隶属惠安县螺阳镇(乡)至今。 |
蔡厝与上坂、港边同一开基始祖,蔡氏始祖是河南上蔡县蔡叔度公,再由河南上蔡经历代先祖南下莆田、仙游开发,由蔡襄公传至蔡厝上坂、港边。 因此,上坂三蔡之名由来已久。 1949至1950年,由蔡厝、上坂、港边、塔埔、山下等村落合一个端明乡,土地改革直至成立农业社互助组阶段分为蔡厝村、上坂村两个自然村,蔡厝辖塔埔、山下计三个自然村,上坂辖港边、东乡共也是三个自然村,属东园镇管辖,后各自成立大队、村公所、村委会,蔡厝划分10个生产大队归螺阳镇管辖。 划归东园区公所管辖,后一再改名:锦明乡,包辖梧宅、东山、锦水等村。 公社化时又更名凤旗乡与侨群、溪西、下埔、盘龙、东风合并,直至成立城关公社各村分为生产大队,1984年后由生产大队更名为:蔡厝村公所,蔡厝村委会。 |
清朝时期属十九都前康铺,民国时期属东园镇锦水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五区(东园),洛阳区锦水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置前康大队,1961年析分为城关公社锦丰大队,1985年改设为螺阳乡锦丰村委会。 |
明、清属十七都前康铺,民国属螺城镇五音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二区(涂寨),螺阳区五音乡,设立于1984年,1958年起先后属红旗公社,城关公社,螺阳公社置后田大队,1985年改设为螺阳乡后田村委会。 2001年设螺阳镇后田村委会。 |
明、清时期属十七都前康铺,民国时期属螺城镇五音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二区(涂寨)、洛阳区五音乡。 1958年起先后属红旗公社、城关公社、螺阳公社置五音大队,1985年改设为螺阳乡五音村委会。 |
明、清时期属十七都前康铺。 民国时期属螺城镇五音保。 1949年冬起属二区(涂寨)五音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五音大队,1961年拆分为城关公社、螺阳公社置侨群大队。 1985年改为螺阳乡侨群村委会。 |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下设大队在溪西自然村,称溪西大队,溪西村公社,1985年改村委会。 |
以前属惠安县盘龙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惠安县涂寨区凤旗乡盘龙村;1958年后惠安县城关公社盘龙大队;1990年设立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公所;1995年设立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民委员会。 |
明朝时期成化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8年,先后属惠安县涂寨区凤旗乡下埔村,1958年9月城关人民公社下埔生产大队,1992年后改为螺阳镇下埔村民委员会。 |
明嘉靖年间为盘峰乡,清康熙年间称为盘龙铺,辖盘龙、联群、前塘、下埔、山前等24个自然村。 1932年上村、沈厝、岭下、前窑划为霞莲铺,民国初改为霞朴乡,1932年后改为狮山保,1949年成立狮山乡,1955年改为狮山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改为狮山大队,60年体制下放划分为山前、狮山、前吴三个大队,1966年成立立东风大队,1986年后改称东风村委会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