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城关镇地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距阜阳市60公里,辖区面积57.39平方公里。全镇辖23个村、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2027人,是一个以工商业为主导经济的副县级建制镇。 城关镇历史悠久,古文化灿烂。沈子国遗址、千年银杏树、老丘墓、东、西护城河和建设中的姜子牙文化城、城西生态公园,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相得益彰的独特景观。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 城关镇交通便利,投资环境优越。S102、204和界临淮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水上运输经泉河港、入淮河、达长江,可达全国许多码头。该镇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宽带网已覆盖全镇。同时镇党委政府制订各项优惠政策,主动降低招商引资门槛,大力整治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使城关镇成为海内外客商置产兴业的一方热土。 城关镇商贸流通活跃,市场辐射力强劲。全镇商业网点布局合理,专业市场功能齐全,成为皖西北较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不仅对全县形成强劲辐射,还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商,年商贸营业额达20多亿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富镇”战略,形成了菜蔬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禽类养殖三大产业主体,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形成了肉食冷冻、面粉加工、再生造纸、建筑材料、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实施“商业活镇”战略,商贸流通、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均得到迅速发展,为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二万多个;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形成了全县一流的科教文卫资源和人才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了耕地和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自1998年以来,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连年排名阜阳市前列,成为临泉唯一通过市小康达标验收的乡镇。1999年镇党委被阜阳市命名为“六个好乡镇党委”。2006年城关镇在全县乡镇综合评比中荣获第一名。“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城关人正朝着“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树立新形象、谋求新发展”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镇党委、政府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到城关镇置产兴业、共创辉煌!。 |
邢塘街道办事处即临泉县经开区辖区,辖3个居委会和3个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原经开区管委会驻地。
一、园区概况。安徽临泉工业园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审核、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园区位于县城东部,北临泉河,南跨S102,西至交通路,东跨界临淮公路,规划面积8.46平方公里,辖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下辖两个社区、四个居委会,人口2.8万人,现有各类企业8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增加值3.6亿元,财政收入6195万元;2008年1-6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7.54亿,增加值1.9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987万元。 |
田桥乡位于临泉县城南部,县城以南5千米处,地理座标为与径115℃9' —10' 北纬32℃57'—59',平均海拔高度36米,东与城关镇、单桥镇接壤,南邻韦寨镇,西与黄岭镇、张营乡接壤,北与城关镇毗邻。1992年3月撤区并乡,田桥乡与李老乡合并为田桥乡,总人口6.1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62人,总耕地4.3万亩,辖13个中心村,85个自然村,乡政府所驻地在后王楼。
田桥乡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780毫米,春秋两季雨水偏少,夏季雨水偏多,又靠流鞍河,每年夏季涝灾时有发生,年平均气温15.5℃最高气温38 ℃~40℃,最低气温零下15℃~零下18℃,无霜期约230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油料、花生、棉花、大豆。经济作物以盛产蔬菜、果树闻名,田桥乡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技推广,加强林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兴修水利,推广蔬菜大棚和果树种植,目前已形成以前王楼、后王楼为中心的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其中以延秋辣椒和返季节蔬菜为主。以南张村为中心的果树种植基地,田桥乡粮食年年丰收,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许多家庭都住漂亮的洋楼。 - 养殖业
田桥乡特色养殖业形成规模,以沙埠口、赵庄,利用世行贷款形成的“小规模,大群体”的养黄牛模式,代营、八里陈等养鸡村。 - 劳务输出
乡党委政府及时发布外地单位的用工信息,引导农民有序外出流动,乡成立了劳务就业指导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实行跟踪服务,对外出务工民工实施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田桥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万余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掌握了先进生产管理技术,传播文明生活方式,加快了经济发展,改变了家乡的面貌。 - 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 S204线由北向南穿境而过,田韩路由东向西穿境而过,流鞍河绕乡西部而过,乡村沙礓路四通八达,长达50公里。 水利、电力:现有35kv变电所一座,全乡完成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实现一村一个变压器,一户一表,降低了电价和损耗,该乡是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修建了28座桥,46个涵洞,打了93小口井,疏通11大中沟,为该乡农业积极发展奠定了基础。 - 学教卫生
全乡有田桥中学、李老庄中学,有田桥中心校和其它小学共26所,幼儿园2所。 该乡有中心卫生院一所医护人员26人,病床30张,村级卫生所31处,形成了完善的医疗防保网络。 乡设文化站,馆址在乡政府,设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文化科技学校、电教设备、调频广播齐全。民间有2个马戏团,唢呐班4个,这些文化活动丰富了日常人民群众的生活。 - 集镇建设
该乡有集两处,李老庄集和新兴的于营集、李老庄集逢单,于营集逢双,阴历李老庄每年3月初3“小麦会”。 |
341221004001 121 临化社区居委会 341221004002 121 新建社区居委会 341221004003 121 阜临社区居委会 341221004004 121 光明社区居委会 341221004005 121 新华社区居委会 341221004006 121 文王社区居委会 |
因辖区位于城关街道南侧故名。原属城关镇,2015年7月8日设立城关街道。 2016年10月25日设立城南街道,将城关街道的万和、临新、大闫和新城等4个社区划入城南街道,城南街道办事处驻新城社区。 341221401001 121 新城社区居委会 341221401002 121 临新社区居委会 341221401003 122 万和社区居委会 341221401004 122 大闫社区居民委员会 |
杨桥镇位于临泉县东部,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49100亩,辖28个行政村,132个自然村,总人口60500人。杨桥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享有副县级建设制的千年古镇。102、328省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是沟通临泉、阜阳,连接阜南、界首的枢纽,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镇,全省重点建设中心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和黄淮海开发区。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8亿元,财政收入4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6元。 全镇建设优质小麦20000亩,生姜基地5000亩,贡柿、三水梨果木林3500亩,波尔山羊存栏18000只,以镇油厂、宝鼎公司、富达机械有限公司、金泽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乡镇企业打造出“由基”、“盛和”、“富达”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十多个省、市和韩国、新加坡、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赚取外汇数百万美元。 |
鲖城镇位于安徽省临泉县西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总人口5.3万人,耕地4.38万亩。S102省道横穿同城向西与106国道相连,使同城成为皖北、豫南的交通要塞之一。 鲖城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位于镇区西部的临泉县二喜黄牛养殖有限公司占地区10000多平方米,有标准牛舍12栋,设计规模1000头,是阜阳市规模最大的肉牛育肥民营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同城镇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全镇的规模养殖大户10户,牛、猪、羊养殖重点村6个,养殖业及远近闻名的同鱼、同蒜已成为同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繁荣的支柱,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 |
谭棚镇是临泉的“东大门”,位于两县一市一区结合处,西距临泉县城25公里,东离阜阳市30公里,东以九龙沟为界,与颖州区九龙镇毗邻,南连高塘乡,西接杨桥镇,北靠泉河与界首市代桥镇相望。S102线横穿其境,交通便利。谭棚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春由谭棚、王寨、陈营三乡组建为谭棚镇。全镇辖28个村民委员会,204个自然村,36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谭棚村王寨路。全镇总面积6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9万亩,辖区人口6.3万人,14946户,其中非农1188人。 谭棚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自建镇后始终位于全县前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镇党委政府立足各村优势,因势利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示范基地。一是以季庄、张营、云庄等村为重点,推广优质小麦郑麦9023、内乡188,建立设施完善、综合配套的核心高产攻关田3万亩;二是以季庄草庙、郭大宁小庄为龙头的3800亩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季庄的延秋蔬菜成为我镇蔬菜生产的主产品;三是以白行、韩营、刘瑶为特色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2004年同阜阳同创公司联合在本镇开发双孢菇食用菌生产,全镇种双孢菇户数有32户,其中生产大户达10多个,面积达200亩以上,亩产效益是传统粮食农作物的10倍。2005年,引进阜阳市威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1800万元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建高架棚600个,占地1000亩。这一“战略”投资不仅做大做强了特色农业,而且将加快我镇循环经济的发展。 林业生产是谭棚的一大亮点,建镇以来,本着“道路林荫化、沟塘林绿化、村庄园林化、农田林网化”的总体布局,强化林业生产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村、生态镇建设。近几年来,我镇年均植树10万多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跃居全县首位,从而打造了省级生态示范镇的知名品牌。 |
老集镇位于临泉东南部,土老路、宋老路、滑老路交汇于此,S328线穿境而过。这里有省级一级敬老院,有世行贷款建设的水厂,有线电视覆盖全镇。清嘉庆年间,在老集设颍州二府,这里有“驿口桥”、“甜水井”、“银杏树”、“美人桩”等文化古迹。老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优越的交通环境,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我国经济新一轮腾飞的时期,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的今天,老集镇党委、政府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六万人民致富奔小康勤思考,多谋划,努力打造平安老集,使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 |
临泉县滑集镇位于临泉县东南45公里处,东邻土坡乡,东南连吕寨镇,西南靠谢集乡,西北与宋集镇接壤,北与老集镇相毗邻,距大京九阜南站仅26公里。民国属阜阳西南镇,后改为阜阳第七区滑集大联保。1935年阜阳设置临泉县后,改为第三区滑集镇。1947年10月设滑集区,1958年以后改为大公社,1979年重新设置区,1992年2月由滑集、小朱集、崔寨三乡组建为滑集镇,1999年5月到10月被阜阳市委、市政府及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中心建制镇、县辖镇,镇政府驻地滑集。 全镇面积为70.8平方公里,耕地63506亩。辖32个村委会,220个自然村,2004年底人口达到7.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00多人,均为汉族。目前该镇集镇人口已达1.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 滑集镇是个古老的集镇,前几年,集镇建设虽然不断加强,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为把集镇建成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变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研究制定了加快集镇建设的全面规划。1996年4月该镇又特邀阜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设计了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修建详细规划绘制了高质量的规划建设图纸。建设办严格按图纸规划设计建筑,并实施了“一书两证”发放制度,发放率达95%。近10年来,共拆迁房屋415间,楼房3幢18间,新开辟和修建10条总长8879米的街道,占地14万平方米,镇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可容纳3万常住人口的新集镇,开辟了游园及公共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2平方米,并把4条主街道全部铺上了柏油。 为了使新街道建设符合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的需要,镇党委、政府先后发布了1、2、3号通告,要求新街两旁商业铺面一律建成两层以上商业楼房,现在已初具规模。到目前已新建楼房216幢,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同时,加强了环境治理,修筑了3公里长的下水道,增修了4处过路桥涵。日产2000吨的自来水厂第三期工程已全部竣工,供水普及率已达46%。继续完善了供电照明设施,集镇东部建有35KVA变电所一座,新装自动路灯120盏,开通了5000门程控电话及光缆通讯工程,建设移动联通通讯信号台各一座。同时建有电视差转台一座,调频广播台一个,构成了功能齐全的广播电视网络。 |
吕寨地处临泉东南边陲,距县城55公里,与阜南县会龙乡、王堰镇及本县土陂乡、滑集镇相接壤。省道S328线和县道吕土路穿境而过,距京九铁路编组站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56.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拥有5.4万人,5.1万亩耕地,现有青壮年劳动力27462人。 经济发展情况 2004年吕寨镇广大干群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工作目标,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苦干实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共完成0.98亿元,比上年增长0.54%,其中农业总产值0.58亿元,比上年增长8%,工业总产值0.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财政收入254.7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738元,较上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 农 业:党的-召开后,吕寨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工作全局,着力强化“三农”工作,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立足区域技术优势,实行区域化种、养、加,大力发展名特优和无公害农产品,现已发展“吕大寨”牌延秋辣椒2万亩,建立了一个占地200亩的辣椒良种繁育基地,使辣椒种植业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全镇粮食种植主要以小麦、大豆、玉米、红芋、高粱为主,兼有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以蔬菜、水果、薄荷种植为主,目前全镇粮经比达4:6。 畜牧业:多年来吕寨镇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业。目前全镇已拥有存栏3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户达100多户,拥有大型养鸡场一个,年饲养蛋鸡10000只以上。全镇黄牛存栏达0.3万头,生猪存栏13260头、山羊存栏7000只、家禽存栏15万只,全镇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分别为“皖北良种兔养殖场”、“任庄养鸡场”、“陈小寨养猪场” 、“洪庄养猪场”等。 |
临泉县辖乡。1948年建单桥乡,1958年设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9.5公里。面积55.2平方公里,人口5.1万。有公路南通刑塘接临(泉)颍(上)公路。临艾河、单桥河、孟河流经乡境。辖单桥、刘瓦房、大赵庄、西房庄、大李营、北杨庄、王湖、韦柿园、郭湖、周庄、老寨、大秦庄、梁堂、满庄、孟庄、大雷、东杨营、张桥、任楼、后张大-庄、大王庄、邴庄、姜楼、邓田2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芝麻,养牛、猪、羊、鸡、鸭、鹅。乡办企业有吊窑、姜片厂、鱼苗场等。特产粉丝、粉面。 |
长官镇位于皖西北临泉县中部,北距S102省道10公里,崐界临淮跨省公路穿境而过,临艾河、涎河纵横交汇境内,崐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闻名遐迩。辖区面积74.2平方公里。崐辖3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7.4万人,7.4万亩耕地,是崐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镇。 长官镇原名长官店。有史-载在元朝时期,长官店崐是一个来往行人歇脚的小店,到明洪武年间,姓夏的店主崐人的儿子做了官,他为清廉,体恤民情,深受人们的爱戴。崐当时,人们对官吏的泛称叫长官,这个小店子也就叫做长崐官店了。历史变革,长官店先后建乡、建区,解放后建立崐长官人民公社,1979年撤社建区,1992年3月辙区并镇名为崐长官镇。 长官镇的古建筑有清真寺、育才阁和山陕会馆是重点崐保护文物。 清真寺。清真寺在长官镇复兴街路西,座西朝东,占崐地1333平方米,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分前后两院,设有北崐讲堂、南讲堂。院内有古松2棵,与古寺同岁。古清真寺崐是长官回民礼拜沐浴的地方,每逢周末,居住在长官镇的崐回民都到此进行礼拜。 育才阁。育才阁座落在长官集镇中心,东西大街北,崐涎河南岸,是砖瓦结构的三层楼,庄严雄伟,育才阁是革崐命烈士张蕴华生前为培育人才,于1928年建造,1981年临崐泉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育才阁是长官镇人才培育的摇篮,崐现在是长官镇第一小学。 长官镇是一个回汉两族聚居的乡镇。全镇共有回民崐4000多人。主要集居在镇南、镇西、镇东、五里、下埠口崐和大李六个村。长期以来,回汉两族人民共同生活、和睦崐相处、相互通婚,进一步增强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为崐建设美好的长官镇作出较大的贡献。 元、明以来,先后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兰教崐等宗教活动,佛教、道教现已不存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崐活动正常。 长官镇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润育了许多革命英雄和崐历史人物。 张蕴华。张蕴华(1899─1931),原名张育英,字蕴华,崐长官镇人。1921年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接受了新文化、崐新思想。1923年加入中国0,先后参加组织-、工崐潮活动,1925年受党组织的指派回乡开辟工作,以教书为崐掩护,宣传党的主张、号召工农群众联合起来进行斗争,崐提出了“反压迫、反剥削、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他不崐畏-,主持公道,由于叛徒的出卖张.。 |
宋集镇地处临泉县南部中心大镇,北距县城30公里,南与河南省淮滨县城相隔30公里,东与本县老集镇接壤,西与本县陈集镇相邻,县镇公路、镇村公路、村村路,四通八达,商贸流通较畅,农贸市场繁荣,产、供、销活跃,为本镇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该镇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勤劳勇敢的宋集人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耕耘着,辛勤的劳动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订了一系列的富民政策,涣发了宋集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在宋集的土地上发展经济,已经走上富裕的道路,现在宋集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近七万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 宋集是个历史悠久,历经几个朝代建政的大镇,明代归颍州府管辖,清代属阜阳县,民国24年划归临泉县,民国36年建区。 宋集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1940年0豫皖特委设在这里。1946年,刘子刚为首的革新派发起告全省各界同胞书,铅印声讨县长杨佩南的七大罪状,散发全省。1947年,刘、邓大军进驻宋集等地,带来光明。相继在本区设立了豫皖苏四分区和0临泉县委、县民主政府,在解放阜阳和支援淮海战役中,全区军民挺身而出,抬担架、送军粮、做草鞋,为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地理位置 宋集兴于清朝康熙年间,原名安流集,清朝末年改为宋集设镇,民国36年(1947年)解放。 全镇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6米,西北销高,东南略低,河流有谷、苇、润、临艾、宋老分条流河,流经总长60公里,土壤分砂姜黄土、黑土两个土原,黄土、青黄土、黄黑土、黑土四个土种。 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一靠种植业,二靠家庭养殖业 由于人多地少,仅靠农业收入缓慢,农民的收入70%的来源于多种经营,本镇种植药材面积较大,大青根、穿心莲、白术、白芍、生地等,生姜种植面积较大,多栽狮子头姜,亩产达3000-6000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栽姜截止到现在全镇农户的经济收入占40%以上。 渔业,宋集有河道5条,年育渔苗700万尾,主要育白鲢、草鱼、鲤鱼等,旧村庄、旧沟利用水面2796亩,新挖大塘水面190亩,宋集百亩大塘闻名全省。 |
张新镇位于临泉南部,临艾河、谷河贯穿全境,临艾路、张滑路、张陈路等县乡公路在此交汇。全镇辖23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人口53457人,耕地51678亩,总面积51.4平方公里。全镇共有党支部41个,党员1163名。 张新镇是前张集区所在地,是全县四个重点贫困乡镇之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近年来,镇党政一班人在镇-臧明东、镇长田九跃的带领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加快发展、富民强镇”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走“强化一产、优化二产、繁荣三产”之路。重点抓住“黄牛改良”“规模养殖”“高效农业”“白色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筑巢引凤,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力度和成效逐年加大。2004年,我镇工农业生产值可达1.3亿元,全镇4.2万亩小麦,亩产达350公斤,总产达1478万公斤,其中优质小麦8400亩,单产400公斤以上,逐步形成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依托本地红芋资源而扩展的“三粉加工”正逐步形成产业,形成规模,每年全镇“三粉”产量在480万公斤以上,栗晶南瓜种植面积达1200亩,蔬菜大棚达1400亩,红芋全部实现了脱毒化。畜牧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镇牛存栏9588头,生猪存栏14216头,羊存栏15120只,在遭受-威胁的情况下,家禽存栏61449只。2004年我镇农业税库153万元,全部完成上级任务,地税入库也较往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加。工业生产形势喜人,新镇工业企业产值在200万元以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全镇23个村中有21个村修通了柏油路、砂礓路,全镇机井达到360多眼,小口井4000多眼,农业机械达到1800台套,全镇耕地基本上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