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梁庄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梁庄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村庄形成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8),李辛寨李显光在此开荒种地,为图种地方便,带子孙在此建堂屋五间,安家落户。李显光为南李庄李姓的一世祖,显光以上六世葬李辛寨。后来子孙兴旺,形成村庄,即以李姓命名李庄,因一个区内有两个李庄,又以方位命名南李庄。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南李庄”。
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春,杨姓自山西洪洞县鱼池社枣林村迁居二帝陵东南隅七里之遥桐智村。原来的村址和后桐村为一个村,有盖井口的记事碑及旧村址为证。由于杨姓人口发展较快,后来东半部南迁现村址,就形成了一前一后的村落,即前桐智村和后桐智村。以后演化为前桐村和后桐村两个村落,名称沿用至今。
村名原为燕庄,以燕姓为主,还有乔姓。明后期,冯姓自山西省历城县大历村迁来,燕姓、乔姓相继绝续,村南现仍存有燕家坟。至清代,燕庄改为冯庄,名称沿用至今。
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而来建村。因坐落在黄河故道残留的大堤上,又因堤称堌,故名留堌,“固”由“堌”简化而来。后因村庄扩大,以方位分为东、西两个留固,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北留固”。
村落形成于明初。明洪武十八年(1385)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而来建村。因坐落在黄河故道残留的大堤上,又因堤称堌,故名留堌,“固”由“堌”简化而来。后因村庄扩大,以方位分为东、西两个留固,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北留固”。
村落形成大约在宋代。明洪武年间移民时就已有了新寨村。曾有陈拐、潘拐、狄拐、刘拐、王拐五拐之说。张新寨原名陈拐,明代迁民以来因张姓人口发展居多,演变为张辛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张新寨”。
村落形成大约在宋代。时有陈拐、潘拐、狄拐、刘拐、王拐之称。后据经过多次的天灾人祸,其他“拐”的人逃居在外,只剩下一个王拐,名称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王拐”。
村落形成于明初,因宋姓首先迁来,靠近李官寨而居,且村落较小,故取名宋小寨,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宋小寨”。
是以姓氏得名。历史上曾叫后李官寨,而李官寨也称常村为后街。后来以常姓居多而得名常村,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常村”。
《梁庄镇志》载:苏村苏姓祖籍山东鄄城。明中期七世祖苏振从鄄城迁滑县苏寨。明末,由九世祖从苏寨迁苏村,以姓氏命名,得名苏村,并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苏村”。
据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大柴村王姓兄弟四人为种田方便,迁此定居,渐成村落,仍以旧村名为名柴村,因人口较少,称为小柴村,名称沿用至今。
杨姓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在硝河东岸、二帝陵东3公里定居,以杨姓命名为杨庄村,因村庄位于黄河故道,风起沙移,逐渐掩埋了庄田,清道光十二年(1842)村民们陆续迁移硝河对岸,一村迁两址,分别为东杨庄、西杨庄,后更名为二杨庄、三杨庄,名称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二杨庄”。
村西1.5千米“八里沙”荒漠中,有村庄遗址,据传是从山西迁来的老村庄,名大李庄。后迁出弟兄三人至硝河处建村定居。河西叫西李庄,河东叫东李庄。民国初年因时局不稳,人祸天灾,1946年,西李庄并入东李庄,因硝河南部另有一李庄,故改称北李庄至今。
杨姓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在硝河东岸、二帝陵东3千米定居,以杨姓命名为杨庄村,因村庄位于黄河故道,风起沙移,逐渐掩埋了庄田,清道光二十一年(1821)村民们陆续迁移硝河对岸,一村迁两址,分别为东杨庄、西杨庄,后更名为二杨庄、三杨庄,名称沿用至今。
村庄命名以自然环境与姓氏而得名。据本村曾以马姓居多,又兼西有硝河坡,东、南、北三面为沙地所包围,遂取名马沙河,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马沙河”。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