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东南有7个大吴村,故此名为小吴。《内黄县志》载:“北宋至和二年(1055)河决澶州小吴埽。宋元丰四年(1081)小吴埽复大决。”这说明早在940年前就已有大吴、小吴的村名。后因黄河泛滥和战争摧残致使村庄荒芜,明初迁来之民沿用原村名,冠以姓氏,故有乔小吴。 |
因村东南有7个大吴村,故此名为小吴。北宋至和二年(1055)河决后因黄河泛滥和战争摧残致使村庄荒芜,明初迁来之民沿用原村名,冠以姓氏,故有张小吴,名称沿用至今。 |
因石姓建村,故名石庄,沿用至今。传石庄村东200米处为汉代庆阳城,李文、李广反庆阳和水陷庆阳城遗址流传至今。 |
明代以前建村,明初韩姓从山西洪洞迁来,在原齐村的废墟上建村定居,仍称齐村至今。 |
据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故名段村,名称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段村”。 |
明代前建村,明初史、郭两姓从山西洪洞迁来,在原马庄村的废墟上建村定居,仍称马庄村。1982年更名为马庄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马庄”。 |
村落形成于明代,原名后咀头。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之民选择河咀定居,因南面有前咀头,故此取名后咀头。后又因打堤修堰、加上风沙形成沙丘,把村庄分隔开来,村东头的居民东移,村西头的居民西移,形成了东、西两个咀头村,沿用至今。 |
据原名李家楼,后因曹姓迁入此村,且人口超过李姓,故改名曹李庄。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曹李庄”。 |
村落形成于明代,称后嘴头村。据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之民选择河嘴定居,因南面有前嘴头村,故此取名后嘴头村。后又因打堤修堰、加上风沙形成沙丘,把村庄分隔开来,村东头的居民东移,村西头的居民西移,形成了东、西两个嘴头村,后简写为东咀头,沿用至今。 |
据此村建于河坡河嘴附近,故名嘴头。前嘴头是以方位得名。后为书写方便俗写成咀头,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前嘴头。 |
朱姓建村,原称朱家庄。据《朱氏家谱》载:明末朱姓从安徽凤阳县“濠梁”迁至滑县北三十里堤上朱家村。清雍正七年(1730)前后从朱家村迁至现址称朱家庄。后又因村庄地处白毛沟北岸,改称后河村。1966年因与后河镇重名,再改为小后河,沿用至今。 |
村庄历史悠久。据清代《清丰县志》“卫迁于帝丘”注:“即古顿丘,在今滑县,俗名大城村者是也。其城高三丈余。”大城村城隍庙内康熙年间碑载:“大城即古顿丘。”今学界多方考证,大城村即古帝丘,古顿丘城旧址(现仍有故城墙遗址可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人口众多,以方位分为东、西大城。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东大城。 |
牡丹街村历史悠久,据考,汉代顿丘城(今大城)东关-华里处,有一花园,园内牡丹成树,园丁繁衍生息,取牡丹繁盛之意,得名牡丹园、牡丹屯、牡丹寨、明清叫牡丹集,后称牡丹街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牡丹街“。 |
村庄历史悠久。据清代《清丰县志》“卫迁于帝丘”注:“即古顿丘,在今滑县,俗名大城村者是也。其城高三丈余。”大城村城隍庙内康熙年间碑载:“大城即古顿丘。”今学界多方考证,大城村即古帝丘、古顿丘城旧址(现仍有故城墙遗址可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人口众多,以方位分为东、西大城。沿用至今。清《滑县志》载有西大城。 |
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春,杨姓自山西洪洞县鱼池社枣林村迁居二帝陵东南隅七里之遥桐智村。原来的村址和后桐村为一个村,有盖井口的记事碑及旧村址为证。由于杨姓人口发展较快,后来东半部南迁现村址,就形成了一前一后的村落,即前桐智村和后桐智村。以后演化为前桐村和后桐村两个村落,名称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