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宣统元年从循化迁居,“四合生”为藏语,后冠以上、下以示区分,故名。
因居住于较为上方的村庄,藏语称“贡什加”现演变为“工什加”,故名。
此地原属公使家村的草山,当时有一部分牧民随牧到此定居,故得名“周龙”,后演变为朱乎隆。
约公元1742年,有一座藏族寺院,寺内供奉女佛像,叫“拉毛”,后演变为“拉目”,故名。
汉末从甘肃省甘南地区迁居,因村庄位于土台之上,故称“来加”,后演变为列卜加,故名。
循化尕楞村北山沟,有一长年雨水冲刷而自然形成的石柱,藏语贯称“尕让”。而甘都恰好位于尕楞沟口黄河对岸,故名“尕多”。今演变为甘都。
民国十二年,从甘肃永靖县讨谎迁居。村民在黄河边制水车,用以浇灌农田,故名。
1924年从本县阿什努、德恒隆迁居,因位于甘都镇以西,故名“西滩”。
解放前为藏族牧民居住地。系撒拉语,意为藏族人,故名。
明初,此地藏族聚居,村中央有一小山丘,藏语称“唐岗”,后从循化地区迁来数户拉撒族定居,藏族群众因种种原因外迁。系藏语译音为小丘陵之意,故名。
公元1878年,从苏和加村迁居,因居住在苏和加村的上部,故称之为“牙昂”藏语意为上庄,后演变为“牙目”,故名。
经化隆县第六次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隆康村设置三个行政村,迁入该地区的德恒隆乡哇家滩村的269户和群科镇舍仁村的76户组成隆康一村。“隆康”为化隆县的小康村,故名。
经化隆县第六次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隆康村设置三个行政村,迁入该地区的德恒隆乡牙曲滩村的87户和群科镇安达其哈的68户组成隆康二村。“隆康”为化隆县的小康村,故名。
经化隆县第六次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隆康村设置三个行政村,迁入该地区的李家峡北岸扎麻塘村的56户、德恒隆乡角毛滩社的8户、德恒隆乡哇加滩村的31户藏族和群科镇安达其哈村的43户藏族组成隆康三村。“隆康”为化隆县的小康村,故名。
幸运福气,象征在党的好政策下,群众及幸福又有福气,过上了幸福生活,故名。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