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郝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郝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2]

位于土丘上,丘呈圆形,故名丘园,后演变为邱园。
相传初由闫姓一家在此种山放牛,取名卧牛庄。闫氏去世后,任姓人家迁来,故名任家垴。
相传初由王氏在此定居,全村人都想安宁度日,故此得名王宁。
相传从前村中有一大铜钟,重500千克,直径2米,钟声一响,故名铜钟,后演变为屯村。
相传初由郭姓人立村,位于两条大路交叉处,故名郭交,后演变为郭郊。
原名沙则峪。邻村讲堂古时有一进士,横行乡里,因沙则峪人租种他的地,进士改村名为踏则。后进士亡,村民改为咱则。因附近有一村同名,为区分,东为上咱则,西为下咱则。
位于南屯河东面的山头上,故名东垴。因重名,1981年6月15日改名东寨。
相传初由李家建村,村前有大道,故名李道庄。后李家迁走,张、崔姓迁来,改名里道庄。因村西也有一村同名,为区分,此村人多,名大里道庄。村委会建于此,故名大里道庄村民委员会。
位于山头上,居住分散,占地面积大,故名大垴。
初由苗牛兰迁来立村,位于其前,故名前牛兰。
相传古时苗氏牵一头牛来此居住,时天色深兰,故名苗牛兰。
传说从前村中有一沤麻池,村又处山顶上,故名麻池垴。
亦巷塘,谓之谷深似巷,水积如塘。商朝时,成箕子采邑,故名箕城。至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狄伐晋,晋人败狄于箕,双方即在此地一庙里讲和,自此遂将箕城改名为讲堂。
相传商代,箕城(讲堂)一位将领来到村中,对随从说:“这也是咱的”。故名咱则。村西也有一村同名,为区分两村,西面的为下咱则,东面的为上咱则。
因此地大部分土壤为赤色,故名赤土。在村东二千米处也有赤土一村,为了区分,将位于东者称为上赤土,西者为下赤土,故以此得名。村委会建于下赤土,故名下赤土村民委员会。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