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四村解放前称过岭,坐落后屿山北隅,1951年土改称后屿三村,1958年人民公社时,后屿集体农村合作社分古一、古二、古三、古四4个大队。 古四大队有7个生产队组成。 1984年设立村委会至今。 全村以叶、王、魏、郭、陈、郑、高姓为主,建有歧西镜、中甲镜、吴航镜、镇东镜和郭氏宗祠、魏氏宗祠、镇东王氏宗祠。 叶氏祠堂现为鼓山中心小学原后屿小学。 叶姓祖先河南叶县。 村委会成立于1994年。 |
建村初期,前屿人均耕地不足三分,村民生产主要以农、牧、副、渔业为主。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屿村开办福建省第一所实验工读学校,培养了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与名家。 1950年,前屿村又办起了全省第一所“革命大学”,培养一批“土改”及其他急需人才。 以后的“土改”,“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都是从前屿村开始。 1986年设立村民委员会。 |
凤坂村位于福马路西侧,距鼓山镇政府2公里,九十年代前凤坂与后浦统合为一大村落,因历史原因,1996年经上级批准,设立凤坂村村民委员会,分为凤坂村和后浦村两个行政村,现今凤坂村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徐、叶、黄为三大姓氏,2014年12月因连潘棚户征迁改造工程项目,全村整体征迁。 |
于1949年成立村民委员会。 |
南宋时期有一位秀才,姓郑名性之,妻子陈氏,一贫如洗,郑性之发奋读书,进京入围进士,殿试又获第一名状元,入翰林后出任江西巡抚,数年后郑性之官升宰辅加宝章阁侍制要进京辅助君王,该官位是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之一(相当于副宰相职位)。 数年后郑性之年事已高,离任还籍来到东郊五里亭,在东郊厚浦的这片土地,地域宽阔,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交错,遍布的河塘长满莲藕、菱角,水塘边蛙声不断,淡水螃蟹在河岸边吐着白沫,成群白鹭在草丛中觅食,自然景象一片秀美。 据传,站在鼓山顶上往下看,整个闽都城及周边的原野像是一个草书“福”字,厚浦正好在福字的田中。 那时因为到处是藕塘藕浦,因此人们把这片田野叫藕浦。 村委会成立于1999年3月。 |
解放前本村名称叫象洋自然村.解放后因地处远洋村前面,改为上洋村,人民公社时又改称上洋大队,共分成六个生产队,1982年设立村民委员会。 上洋村现有一处区级文物象洋境金将军庙,始建于清代,光绪庚辰年重修,内保存一些清代构件,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还有两条路径铺路碑,是晋安区文物保护点。 |
樟林村建成于1970年,村委会设立于1984年。 |
民间传说南宗时期江南有张、钟、刘、史、赵、王举子游学到福州同往在城郊浦东庵内五月初三晚他们同时梦见天神来庵对土地公照,曾说天将隆瘟疫于福州,明晚有人投毒于城内,东西南北王大井五举子驽醒立即计议对策,待天明五举子雏庵入城分头潜伏在各大井附近,看到恶魔投毒后都跳入井中自尽,初五日清早众百姓前来饮水见五大井都浮起一具身尸,不敢饮用,因而避免一场瘟疫流行,玉皇感其功德册封他们为五灵公,于是福州城郊纷纷为其建庙立祠,称五灵公祠,后来晋封为帝,改称五帝庙,庙内祀五尊神像。 福州五灵公祠最初建在津门楼上,后移乌石山南麓。 自明崇祯以后,历任地方官,误将其当作邪神五通或五显屡遭禁毁,所以祖庙不存,唯九庵十八涧增祀玄帝,改称武聖庙得以保存,今已移建浦东乡中。 原位浦东桥边,后因明利公司拆撤,搬到红光村后巷,已有千年历史,村委会成立于1984年。 |
解放前本村名称叫象洋自然村.解放后因地处远洋村前面,改为上洋村,人民公社时又改称上洋大队,共分成六个生产队。 上洋村现有一处区级文物象洋境金将军庙,始建于清代,光绪庚辰年重修,内保存一些清代构件,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还有两条路径铺路碑,是晋安区文物保护点。 |
唐代,属闽县凤池乡。 宋、元、明、清各代属闽县凤池东乡。 清末属闽县东山区鼓山里。 民国时属闽侯(林森)县二区(闽安镇区)的松鼓乡(前期为松亭乡、鼓麓乡)。 解放后,划归福州市管辖,隶属鼓山区。 1955年5月鼓山区被撤销后,先后由郊区行政办事处和福州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 1958年隶属鼓山人民公社。 1970年2月,划归赤卫(台江)区,改属赤卫(台江)公社。 1973年10月,从赤卫公社析出,隶属东风(鼓岭)公社。 1975年3月,隶属鼓山公社;同年5月,划归郊区。 1984年9月,隶属郊区远洋乡。 1992年9月,远洋乡析出远东村设立村委会隶属鼓山镇。 |
《闽都别记》曰:“田要买远洋古山边”,始历唐、宋、元、明、清,随着人类历史迁徙,来自(许、黄、阮、孙、董)五大家族汇聚此地,繁衍千众,是个古老乡村。 其中许姓乃村中大姓,现村中的许氏宗祠是区文保建筑。 相传许氏乃炎帝之后,太岳之裔。 本姓姜,出高阳汝南,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后子孙以国为氏。 因战乱相乘,由河南许昌迁光州固始县,唐乾符五年十一公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闽清文定,为入闽始祖。 四世祖(孟房)拱公始迁省城福州开籍,居东门外虎园婆领大乘寺左侧。 九世将公举嘉佑状元。 将公后裔移居各地,其中十五世珠公居长乐,系吾支之始。 吾支始迁祖雨祥公原居长乐县二十四都安前澳鳌峰楼下(现长乐市文领),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因沿海犯乱靖边,祥公携子昌、光、明迁鼓山远洋乡兴居开堂,迄今三百六十余年。 村委会于1956年设立。 |
始历唐、宋、元、明、清,随着人类历史迁徙,来自(阮、董、郑、陈)四大家族汇聚此地,繁衍千众,现今人口2297人,是个古老乡村。 村委会成立于1981年9月。 |
六一村村民原是水上人家,于1961年成立六一村民委员会。 分为下岐楼片区、曙光片区。 上世纪8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成立六一村畜牧场,进行畜禽养殖等。 后遇国家征地,为发展经济于2000年左右分别建设15亩水产批发市场、20亩糖酒批发市场二期、30亩糖烟酒市场配套。 2012年因支持政府统一规划又遇政府征地拆迁,现已全部拆迁,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待回购鳌祥佳园二期综合体商业楼约10000平方,作为村集体资产。 |
解放后,横屿大队,横屿设公社所在地,管辖湖塘、东山、园中、潭桥、横屿大队,1961年改属郊区鼓山人民公社横屿大队,1984年改属郊区鼓山乡横屿大队,1991年改属晋安区鼓山镇横屿村民委员会,目前耕地被陆续征用,民房于2011年开始征迁。 |
村辖区内有镇东境,王氏宗祠,年代久远。 镇东境庙碑文中刻录始建于宋朝,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氛围浓厚。 碑文中刻录镇东境地近八闽首色邑,处双溪支系。 宋代叶,陈,江三姓始迁与此取土烧硅,为庇佑乡里,建庙祀射鳝三郎,以祈一方平方,三百载而今,历经风雨,殿堂将圮。 王氏宗祠系明代入闽始祖,王审子第九子富沙王王延政之脉,始建于清道观六年一八二六年,距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 村委会成立于198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