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点名说地名 > 2025年山西省卫生村[5]

2025年山西省卫生村[5]

  为贯彻落实《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发〔2021〕20号)精神,按照《山西省卫生城镇评审管理办法》的规定,经各县申报、各市爱卫办评估推荐,省爱卫会决定命名以下351个乡镇、5396个村为2023-2025年省卫生乡镇、省卫生村。
  明《太原县志》为东苑,清《太原县志》为东院。东院原是索村的一部分,后因人建院落于田间遂成村落,因其位置在索村之东,故称东院。明《太原县志》为东苑,清《太原县志》为东院。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属太原第二专署(新庄)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1年属太原第六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4年划入王郭乡,1956年建“工农”高级社(同新庄),1957年属大郊区,1960年属晋祠……。
  明代因“国家边费甚大,欲省转运之劳”而兴屯田。时太原县屯田有四处,即东庄屯、小站屯、马蔺屯、马圈屯,小站屯即此。后演变为小站营村。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隶属于小站营行政村,1951年属太原市第六区,1954年划入花塔乡,1956年并入晋源镇,同小站营建“照明”高级社,1957年属大郊区,1958年为晋祠公社下属大队,1970年属南郊区晋祠人民公社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
  原名西庄,因汾河改道后,为耕作方便,由场、院渐成村落,故名。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隶属于南张村行政村,1951年属太原市第六区。1954年划入王郭乡,1956年同张村建“工农”高级社。1957年属大郊区。1958年为晋祠公社下属大队。1970年属南郊区晋祠人民公社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晋祠人民公社设立晋祠镇,改制为新庄村村民委员会,1997年设晋源区,……。
  清道光《太原县志》称野场。为明代东庄高家佃户定居而形成的村落。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隶属于王郭行政村,1951年属太原市第六区,1954年划入王郭乡,1956年建“正大”高级社,1957年属大郊区,1958年为晋祠公社下属大队。1970年属南郊区晋祠人民公社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晋祠人民公社设立晋祠镇,改制为野庄村村民委员会,1997年设晋源区,野庄村……。
  处晋祠之东南而得名。明《太原县志》为东庄堡,清《太原县志》为东庄水堡(四周环水)。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设行政村(辖万花堡,篙荒,三家村)1951年属太原第六区,1953年划入东庄营乡,1954年并入晋祠镇,1956年建“光明”高级社。1957年属大郊区,1958年为晋祠镇公社下属大队。1970年4月,划归南郊区,设晋祠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晋祠人民公社设立晋祠……。
  唐贞观八年(634年)村中建寺及无垢净光佛舍利塔。佛塔又称华严塔。花、华古均作华。寺以塔名,而村以寺而名。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属太原第二专署,1951年4月,属第六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4年7月,第六区改制为晋源区。1957年3月,撤销晋源区成立郊区。1960年6月,取消郊区级建制,建立市直辖的9个大公社,设立晋祠农村人民公社,辖花塔生产大队,1970年属南……。
  明代太原县东庄人高汝行任浙江按察使副使,在此处建有花园,奇花异草,万花竟开,形成村落而名。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属太原第二专署(东庄)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1年属太原第六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4年划入王郭乡,1956年建“光明”高级社,1957年属大郊区,1960年属晋祠农村人民公社下辖的生产大队。1961年属晋源区,1963年属郊区,1970年属南郊区晋祠……。
  三家的是三个姓氏。白、程、李3个姓氏自明初迁来,形成村落,故名。明、清《太原县志》均为三家村,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隶属于东庄外政村,1951年属太原市第六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4年划入王郭乡,1956年建“五四”高级社,1957年属大郊区,1958年为晋祠公社下属大队。,1970年属南郊区晋祠人民公社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晋祠人民公社设立晋祠镇,……。
  晋祠镇东庄营村位于太原市西南,距晋源新城1.5公里,距晋祠旅游景区1.3公里,东临滨河西路,西靠307国道,北抵迎宾大街。全村415户,共1360余人,党员33名,村民代表21名。耕地面积1800余亩,土地资源相当丰富。村委筹资22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00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属市级村集体建设项目。东庄营村自1992年开始了大棚蔬菜的种植,经历时间长,种植经验丰富,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目……。
  原名石桥,据村观音堂碑文:“石桥村曾名刘村、韩村”。相传春秋战国时,智伯家臣豫让潜伏石桥下,行刺赵襄子未遂自刎,遂改名豫让桥。明万历《太原府志》:赤桥“在太原县西南七里晋水上,智伯引水灌城。初名豫让桥,至宋太祖凿卧虎山有血流成河,故改今名”。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属太原第二专署(王郭)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1年属太原第六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4年划入花塔乡,……。
  据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在古晋阳城当皇帝时,前往晋祠朝拜圣母,在现在的小站附近歇脚,后来逐渐发展为驿站,当地人称“小站驿”。到了明朝时期,晋王府于小站驿南驻扎军队,称作“晋府营”,属太原九营十八寨之列,后来在此地形成村落,得名小站。1954年~1956年年成立丰产社,1957年~1958年成立照明社,60年代更名大治区第八生产大队,1961年成立旭东大队,1968年成立小站大队,……。
  因村中只有一条南北向的狭长街道,房屋都在一条巷子两边,故而得名。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区,1949年隶属于北大寺行政村,1951年属太原市第六区。1954年划入晋祠镇,1956年同南大寺建“跃进”高级社。1957年属大郊区,1960年,为晋源公社的下属大队,1970年属南郊区晋祠人民公社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晋祠人民公社设立晋祠镇,改制为长巷村村民委员会,1997年……。
  清道光《太原县志.祀典》:“崇福寺在县南五里大寺村,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寺南之村俗称南大寺,又作下大寺。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属太原第二专署(王郭)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1年属太原第六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4年划入王郭乡,1957年属大郊区,1960年属晋祠农村人民公社下辖的生产大队。1961年属晋源区,1963年属郊区,1970年属南郊区晋……。
  清道光《太原县志.祀典》:“崇福寺在县南五里大寺村,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僧永安建。”寺北之村俗称北大寺,又作上大寺。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属太原第二专署(王郭)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1年属太原第六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4年划入王郭乡,1957年属大郊区,1960年属晋祠农村人民公社下辖的生产大队。1961年属晋源区,1963年属郊区,1970年属南郊区晋……。
  因村内有堡子,名王索堡,原来村中以王、索两姓为多,以姓氏命名,后改为索村。解放前属太原县四区,1948年解放后属晋源县,1949年设行政村(辖东院,小沟子)。1951年属太原市第六区下辖的一个自然村。1954年划入晋祠镇。1956年建“先锋”高级社(同东院),1957年属大郊区,1960年属晋祠农村人民公社下辖的生产大队。1961年属晋源区,1963年属郊区,1970年属南郊区晋祠人民公社下辖的一……。
更多资料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