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辽河三角洲腹地,有一座享有“九庙同镇、五教共处”盛誉的历史文化名镇——田庄台镇。在田庄台镇李阳社区药王村有座崇兴寺(俗称“药王庙”),是一座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明隆庆、万历年间的佛教寺院,距今至少已有450年历史,是盘锦境内最早的佛教寺院。历史上流传着“先有药王庙,后有田庄台”的说法,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始终香火不衰,声名远播。崇兴寺被毁于1953年,改做药王小学。2004年,吉林释慈良法师主持复建崇兴寺,建成天王殿、药师宝殿和山门;2006年,盘锦莲华寺释明圣法师主持扩建崇兴寺,年内建成寺院围墙、2座牌坊和14间偏殿;2007年,建成钟楼、鼓楼和14间偏殿;2008年,万佛宝殿奠基,2012年农历五月初九举办了万佛宝殿落
望海观,俗称娘娘庙。在田庄台西街,现田庄台镇北大社区农贸批发市场内。清道光九年(1829年)四月创建。经全真教龙门派十六代道士胡合录,联络本镇乡绅牟会友、马全义、马全孝、历士杰建筑大殿三间,东配观音殿一间,前置三官殿三间,西南角建龙王殿一间,院前山门一间,东西角门各一座,东西置钟鼓二楼,殿前石碑二座,系道光年间建立,东厢房五间。该庙门前有石桥一座,名望海桥。 大殿主祀:泰山九顶十位圣母娘娘:太妊、太姒、太姜、天仙、天后、孟母、岳母、徐母、柳母、欧母。东配殿祀观音,前殿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龙王殿祀龙王,站像四个巡海夜叉。齁吧、十不全各一尊。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曾在此建指挥部和贮放军火,是年夏历二月十五
清•康乾年间,田庄台始有穆斯林教民迁入,穆民在田庄台西马莲坡西菜园子建成土平房大殿三间,两侧有阿訇室,沐浴室。这是本镇最早的清真寺。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西菜园子迁到现在的地址(田庄台镇南大社区西)。盖起三间砖木结构平房大殿,配有阿訇室、沐浴室,当地穆斯林在此进行宗教活动。 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当时驻防在奉天,统领奉军的广东高州镇总兵钦赐头品顶戴双眼花翎建武将军左宝贵(回族),在驻扎营口期间,协同田庄台穆斯林乡老刘国恩、杨石、杨立堂、刘崇峰、张胜一等人,重修田庄台清真寺礼拜大殿,建筑面积为325平方米,建有木结构座西朝东大殿三间,可供300余人做礼拜。大殿顶上建有亭阁式望月楼一座。并建有男女沐浴室、
田庄台抽水站旧址位于盘锦市大洼县田庄台镇一面街东北,大辽河下游西岸,北50米为田庄台抽水站新址,西200米为二沙公路。 日伪“开拓总局”于1939年在田庄台镇修建抽水站(日伪称扬水场),1942竣工受益,至今已有72年的历史,厂房长53.2米,宽11.7米,实体钢筋混凝土块基框架结构,上部为木衍架砖混结构,主体厂房建筑面积约622平方米,总的占地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总装130公分口径卧式离心泵8台,总容量2800千瓦,提水量25立方米/秒,引水渠长度仅50米,具有引水便利的优点,机房前池直通大辽河,压力池直接引水总干渠,出水口混凝土护底、护坡,底宽40米。 田庄台抽水站南进水道紧连大辽河,北靠田庄台上水总干,西30米为居民区。
甲午末战战场遗址是我市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3年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等待批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3月,这里爆发了悲壮惨烈的甲午陆战的最后一役——田庄台战役,史称“甲午末战”。这场战争异常激烈,爱国将领马玉昆率领2300多名清军将士,面对万名日寇的入侵,浴血奋战、顽强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清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大辽河,古镇田庄台遭遇了一场浩劫,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繁华古镇变成一片火海。甲午末战清军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虽然失败了,但爱国将士的精神国人不会忘记。为纪念这场战争,让国人勿忘国耻,特在战场遗址修建了
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位于大洼县田庄台镇境内,占地面积大约10000平方米,是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殉国将士所修建的一处纪念性景区。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景区分为纪念牌坊、将士雕像、纪念浮雕和陈列室四个部分。纪念牌坊为汉白玉仿古式牌坊,上面朱红的大字书写着:“中日甲午末战殉国将士墓”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左右一副纪念长联,上联为:甲午沉沉望中烽烟神州远;下联为:旌旗猎猎梦里铁马辽水寒。游人到此,无不仰头长叹,感慨万千,既为阵亡将士的英灵祈祷,又为不堪回头的历史叹息。将士雕像是鲁迅美术学院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将士雕像高3.99米,形象逼真,才分体现了清军将士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同仇敌忾、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将士雕像的脚下是18
万佛宝殿内供奉着用香樟木精雕而成的释迦牟尼卧佛,法身长11.8米,是东北地区较大的木雕卧佛像。佛像按金工艺,金光四射,倍显佛之尊贵。
万佛宝殿内供奉着五方佛,每尊佛像高达7.5米,威严壮观。五尊佛像均为按金工艺,大殿金光四射。